第十五话: 归国(3/5)
属于柔体的世界,至于一切存在皆是空,故存在既无生、亦无灭。人类既是物质现象之一,当然不能免死,人类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导因于要摆脱死亡的*,隐藏着对未经验之死的不安和痛苦、烦恼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业,这一切才是造成苦恼之因。
不生不灭指的是生死皆为人类无法自由选择,谁也无法左右,只有束手接受。我们必须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观念,才能过着不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但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带着笑容死去,那就能超越生死,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存。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就要培养我们的空的观念,而要认清并学习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不垢不净意即不是污秽的,也是不离污秽的;这是承续是诸法空相,阐述在这世上一切事物均无实体。
在这世界上确有美丑,但这美丑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自我的世界就是空,在这样的世界里就无垢亦无净。
不能只以表面现象来作价值判断,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忘记自己无法发现事实价值的无能。不管多污秽的东西,必有其美的一面,若能体会这一点,即能摆脱好恶的偏见,以宽宏大量接受万事万物。
不增不减意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人类因执着于自我,才有所谓增减价值的判断,一旦能摆脱自我观念,则空的世界中就无所谓的增减。
了解这道理,就不会因为别人夸你几句,就觉得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别人毁谤你,而感觉有所损失,其实那些情绪的变化都是很无聊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当知空没有色相、没有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五蕴世界及身心。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加上思考意就是六根,架构六根的五蕴是空,所以六根也是空。
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境,靠眼睛引起感觉作用者即是色境,靠耳朵的就是声境,靠鼻子是香境,舌头是味境,身体是触境,意识是法境,而这些全都是空的。
六根认识六境的作用也有六种,就叫做六识,就是眼识见,耳识闻,鼻识嗅,舌识味,身识触,意识知,而这一切都是空,所以从眼到意识都是空。
总之,六根、六境、六识全都视为是空。
我们经常会认为,用我的眼睛看的,绝对没错,用我耳朵听的,一定正确,是我亲身体验的,所以是真的,这些观念的延续,就会造成,只有我说的才正确,其他都是错的,甚至还可能会误解,自己以外的一切,全部都是敌对的。若不将这些成见彻底粉碎,人类的思想就会缺乏深度,自然也就不能培养成熟的人格。
释迦牟尼深思人生的无常,究其成因即为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小乘论》把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因不明白产生爱雨,叫做无明;由爱雨而产生行为,叫做行;受胎的一剎间,这就是识;受胎以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备,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完备,即将出胎,叫做六入;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的感觉,尚未能了解喜怒哀乐,是为受;十六、七岁以后,爱雨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雨的烦恼,做出种种的行为,来定来世的果,这叫做有;依在世的因缘连结未来的出世,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
以上的十二支是轮回的现象,若要打破轮回,就要釜底抽薪,先灭掉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叫做还灭十二支。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以空的眼光来体会一切,先否定无无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