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逛窑子(1/2)
说着,两人便来到了院门旁的墙角处。/p
“这是?”/p
自从第一次进入班鲁家的后院起,李阳便注意到了这个角落,他一直很好奇,那一大块篷布遮盖的到底是什么东东。/p
如今,待前者亲自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后,他终于释然。/p
“不就是个破窑子么,至于搞得这么神秘么?”/p
李阳意识到什么,赶忙纠正道:“不对,是窑洞。”/p
“蠢货,镇子常年降雪,如果不把它盖上,早就化成一滩烂泥塌掉了!”/p
“哦,这倒也是。”/p
李阳讪笑:“姜还是老的辣,大师您考虑的可真周到。”/p
“少废话,去把那边的松柴拿过来!”/p
“额,没问题。”/p
在前者的指示下,他兴冲冲跑到了不远处,看着地面上的柴火,忍不住问道:“大师,您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呀?”/p
“靠,镇子上那么多雪松树,随便砍两颗不就行了?”/p
班鲁淡淡道:“砍完劈成一截一截的,再晒上几天,不就行了。”/p
“……”/p
李阳被怼的无话可说,老老实实抱着松柴来到了窑洞前。/p
“愣着干什么,扔进去啊?”/p
“嘿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古老的东西,能不能进去逛一圈啊?”/p
“去去去。”/p
班鲁无奈的摆了摆手,取出别在裤腰带上的烟斗,先看了看自己夫人的房门,然后嘬了起来。/p
说实话,李阳还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传说中的窑子……呸!是窑洞。/p
在前世,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更是华夏陕北地区农民的象征。/p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p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是成家立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所以说小小的窑洞也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p
以至于,具有十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窑洞,最终被誉为一种民间艺术和文化。/p
而窑洞文化的起源,更是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p
据有些华夏考古专家声称,窑洞文化其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p
在没有窑洞前,原始人住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地穴,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不仅生活没有保障,也不利于发展。/p
到了夏朝太康时期,有位执政的人类领袖,名为不窋(buzhu),他不仅是当时周部族的首领,更是后来周朝的先祖。/p
不窋有个儿子,叫做陶,不过由于生下乐械摹熬稀白郑因此又叫鞠陶。/p
鞠陶就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建立窑洞的人,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也因此得以大力发展。/p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建筑学中,古窑洞又属于生土建筑,虽然简单易修,但也绝非随便开个凿,挖个洞那么简单。/p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窑洞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比如说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等,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尤其是在陕北地区。/p
靠山窑一般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就像复式别墅。/p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就跟地窖差不多。/p
而拿眼前矮人班鲁自制的这座窑洞来讲,则应该属于独立式。/p
虽然其垂直高度只有两米,面积也不大,才几个平方,堪称是弹丸之地,本质意义上讲,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型锅炉房更贴切。/p
但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式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远看像房,近看像窑,且出乎李阳意料的是,这座独立式窑洞本身,采用的居然是一种直立性很强的黄土。/p
他试着推了推,墙体很硬,很稳固。/p
“大师,你建这窑洞的时候,用的应该是黏土吧?”/p<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