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月哲学手稿》【2018.10.01】(1/2)
一
在宏观的历史领域,学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必要产物。在具体上,是社会要求创造人才、使用人才下的产物。
学生们因为“学习”的共性而聚集在一起,但又因为教育制度在发展的工程中自身发生异化,使学习也随之变质。所以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般割裂,被新的关系替代。
在异化的学习下,总是不乏有个别学生去试图摆脱这一共性,突破共性强迫划分给自己的界限。
学生在共性所创造的特定环境下,被限制,乃至被客观因素框扶出一条发展道路。
二
学生有条件地、有限制地在共性创造的特定环境下创造其自身的历史。
这些个体的学生(即共性下的个性)所创造的个体的历史的总和,就是整个共性所创造的特定环境的发展历史;这些个体的学生有约束地发挥自身能力的变化的方向,加以总和,就是整个特定环境的变化方向。
这个方向,又以极大的、足以再创造其他社会历史的力量,反馈在限制学生个体的发展上。
三
在特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反馈之下,或多或少的学生会自我觉醒,去朝着特定环境的反馈和学校框扶、指出的方向发展前进。
此时,学生也会在偶然之下去创造属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必然之下形成属于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
学生发现和探索学习方法,形成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其实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特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必然结果。
学生越与特定环境和学校教育相适应,越是有很大可能得到“提升成绩”这种正面反馈。但在其他的小的可能性里,还得依靠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天赋。
五
学生的学习态度,即是否努力,在对于自身成绩的发展之中,起到关键性因素。其余的天赋、方法、客观性质的教育……皆排于此之后。
所以,学生改造自身,——为了适应特定环境、学校教育,但最终是为了得到“成绩”这种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反馈——首先是改造自身的谢谢他对我。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自身的基本目标——成绩。
六
被异化的教育制度所创造的特定环境和学校教育里,唯成绩论占据老师和学生们的思想主流。
这一原因的存在,导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取得好成绩,随之进入更高级的学府,随之获取知识,得到学位,随之获得待遇不错的工作……
那么,学生的行为的逻辑,便经过一轮的异化,很大地受限在“成绩”里。
诚然,确乎有个别的例子不在其中(甚至还算多)。
他们来到学校学习,或是为了强化自身思想,收获知识;或是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他们虽不在其中的唯成绩论的行为逻辑里,却仍在被异化的、唯成绩论的学习环境里。那么这注定他们摆脱不了唯成绩论的梦魇。他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最终(很大)可能滑入唯成绩论的逻辑之中。
七
以唯成绩论为思想主流的教育制度将不断地以唯成绩论为中心,进行制度本身的构筑。尽管教育本身不知是否情愿如此,但它本身的性质(即“应试教育”)却只能将自己演化成如此。
当然,目前教育制度多次试图对其本身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削去应试教育的性质的影响(不是应试教育本身),不再注重教条式的培养(至少减轻了)。但它没有触及到自己本身的核心,思想的核心——唯成绩论背后的应试教育。这一点它不扭改,那么它将仍作为制度机器,继续散播、灌输给学生唯成绩论的思想。而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接受,却总逃不出这思想的影响。
八
令人诧异,但又却是必定的一件事,便是被异化的教育制度这个大机器,其最终目的的手段——在唯成绩论之下制造人才,供给到社会的生产之中,这是最终目的——考试,考试的规则的森严与公正,是中国其他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