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会试(中)(1/2)
贡院之中,一万一千多名考生,仍旧在完成他们最关键的一场考试,也是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四书五经的五道题目,最关键的也是前两道的四书文题目。
在初九开考的第一天,光是一个上午,他就把三篇五经文的底稿写好,顺带检查完毕,剩下的两天半时间,他便可以全力准备最后的两篇四书文。
尽管他心中想了很多的思路,但归根结底,他必须要万千切题才可,不但要自己认为切题,还必须要让主考官觉得非常切题。
因为《孟子》题带着稍微的偏颇,他的注意力,转到了第二道题目上,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认为第二道题目是出自于苏中愈,但本身也是出自张玉珏的这道题目。
第二道题目:“舜其大孝也与!”
语出《中庸》第十七章,先由孔子来发表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由此来展开议论,认为上古大帝舜,在德行方面是个圣人,地位上到了最高的天子,而财富上是富有四海,宗庙社稷祭祀他,子孙传承他的基业。
由此得到一个论断,认为只要有“大德”的人,就会有成就,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伟人。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故大德者必受命。”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来做这道题目,考虑到是苏中愈所出的题目,议论的重点,已经不在纯孝方面,而认为纯孝只是“大德”的一部分,他们考虑到苏中愈对于古文雅好的欣赏,他们必然会极尽歌颂之能事,会尽量去突出“故大德者必受命”这样一个主题,而把彰显纯孝的主旨给带偏了。
这也是会试中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从纯孝,议论到大德,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看作是考生有远见卓识的表现,但因为出题人所考察的方向不同,也容易引起考生的一种误解,很多考生认为是议论的越深越容易被欣赏、得高分,但有些题目必须要考虑到主考官考察的方向,这样才能获得主考官的欣赏。
很显然这道题目,不是在考“大德”,而是在考“纯孝”。
历史上的舜,就是以纯孝而闻名的人,因此舜才能得到江山基业而被受让帝位,纪宁自己很清楚这道题目是出自于张玉珏,既然张玉珏有纯孝的思想,他就不能把议题议论的很深,而只是深入浅出地把“纯孝”这个主旨给议论好便可。
本身议论的范围就窄,他知道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出类拔萃,就必须在文采方面入手。
考虑到张玉珏对中庸思想的一种抵触,以及张玉珏对法家、杂家思想的一种推崇,纪宁就要往这方面来着手,写出让张玉珏觉得满意的文章,那就必须确定一个主旨:“世人必须要纯孝,朝廷和官府也要保证对世人纯孝的舆论导向,甚至要用国家机器,以法律来维持这种思想的延续……”
纪宁这也是考虑到一个对法家思想推崇的人,是如何保证对纯孝的推崇,一个认为一切当有法度来解决的人,对法家思想格外推崇,就想利用他所学的东西,来维持社会上对道德标准的一种维持。
虽然纪宁不推荐这样强硬的手段,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这时代中,不孝也是一种罪过,甚至要背负罪责,社会对于孝义礼法的一种规范,仍旧未做到对世人的完全规范。
纪宁在草稿纸上所写下的内容,也就是根据这方面来写。
“……世人以孝而立于身,方以至善而闻达于诸侯,以孝善故君子,以非罪人之明……”
有了一个主旨,纪宁要写文章也顺手的多,本身也只是一篇三百字左右的作文,以他手头上的才学,别说是是三百字,就算是写三千字和三万字也不用花多少时间。
一篇文章要取其精华,在写完之后,就要仔细推敲,纪宁没打算特立独行在这样的考试中一蹴而就,他也很懂得对草稿纸的运用,文章写出来之后,就是要不断检查,把文章确定,再反复推敲,终于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但他仍旧不急着将文章书写于试卷之上,这些事是第三天要做的事情。
……
……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