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牢城营(1/2)
告别了广惠,李瑾带着枷继续与王虎、程豹二人赶往孟州。未及晌午,三人来到城里,直直往州衙赶来,投下了开封府的公文。李瑾这样的小案子自然不用州尹亲自过目,由一个当值孔目看了,交了回文给王虎、程豹,另选了两个衙差押着李瑾往城外牢城营而来。
出了城门,李瑾拿了五两银子出来给两个衙差说道:“二位上下,可否行一个方便,容我与这二位交代一些事情?”拿了李瑾的银子,又有王虎程豹二人在一旁说话,这两个衙差那有不允的道理。
“多谢二位。”李瑾道过谢,和王虎二人走到一旁,拿出一封昨天写好的信,说道,“二位大哥,一路多承看顾,李瑾记在心里了。今日再麻烦二位一件事,麻烦二位将这封信交给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的鲁智深师傅。多谢了!”
“小事,我等一定办到,李官人放心吧!”王虎、程豹这一趟的了天大的好处,这样顺路又能卖人情的小事自然不会拒绝。
托付了二人这一件事,李瑾就和两个衙差往牢城营走来。走了一个时辰,三人来到牢城营前,李瑾抬头一看,看见一座高大牌额,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安平寨”。
牢城营,又叫牢城,其实就是此时的监狱,专门看押流放的犯人。当然,宋朝的监狱形式不只牢城一种,还包括台狱、大理寺狱、皇城司、殿前司狱、四排岸司狱等等。
牢城称之谓城,因四面设有围墙,类似城堡,故而名之,并派驻军看守,以防罪犯脱逃。牢城有“本州牢城”和“远州牢城”之别,根据罪犯罪行的轻重,轻者在本州牢城服役,重者则流配到远州恶地牢城服役。很不幸,李瑾就是被发配到了远州牢城。
罪犯流放这种制度,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到宋代有了发展。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提出“宽贷死罪”的政策,建立健全了流配制度,在诸路州军都设有牢城。尤其是偏远恶地,都不同规模地建立了牢城。牢城是收押囚禁流、徒罪犯的服役场所。不过还好,因为孙佛儿孙定的照顾,李瑾被流徙到了孟州,还不算太远,条件也不算太恶劣。如原著中林冲被刺配沧州,那才是真正的远恶军州。
沧州,古代是临海之地,有“苦海盐边,洼大村稀”之说,数里不见村屯,鸡犬之声不闻,罪犯流配到此,想逃也逃不到哪里去,故定为罪犯充军发配之处。由此可见,宋朝牢城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地富民广的地方怎么能便宜那些囚犯?
不过最为险恶的还不是沧州,而要数孤悬登州海外的沙门岛。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太祖亲自下令把军事罪犯都配流该岛,这里就成为了重刑罪犯的“集中营”。因沙门岛不大而犯人众多,粮食、蔬菜、水源等供应紧张,岛上的看守每年都要处决大批犯人。在这个时代,一旦被发配到这里,几乎也等于是被判了死刑,所以,刺配沙门岛的主要是那些本来判处死刑而获得从宽减刑的罪犯。
沙门岛的管理当局一直是军方的长官,所以沙门岛也称沙门寨,长官称监押,也称寨主。岛上流犯定额,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前为200名,其后增至300名。朝廷只提供300人额定口粮,但由于刺配沙门岛是是朝廷的定制,刺配最多时犯人达1400人左右,口粮供应不上,影响了寨主等人克扣粮食。熙宁时代,寨主李庆丧失人性,索性将超额人犯扔进大海,两年内虐杀罪囚700余。由此看来被刺配到沙门岛的流犯的命运极为悲惨,生杀予夺由沙门寨主一手遮天,犯人昼禁夜囚,与死为邻。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朝不保夕。天禧3年,两位文官流配来岛。沙门寨监押董索贿未遂,诬陷谋反,杀死二人。其子进京,击登闻鼓鸣冤告状,结果死无对证,不了了之。上了小岛,万难返乡。《宋史》云:罪人贷死者,旧多配沙门岛,至者多死。如此可怕,民间流传口头禅———投沙门岛走一遭。
由此也能看出,孙定已经下了大力来保李瑾的,不然的话不说沙门岛,至少沧州是跑不了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