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再议太子(1/2)
豆有膏,即相当于后世的豆油,脂膏在古代也算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西汉末年氾胜之所作《氾胜之书》中便言道“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可见汉代人也已知晓大豆可提炼油脂。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来成为汉人吃的讲究,一直流传到后世。刘宏贵为大汉天子,什么山珍海味没有见过,对于食物的见识,他称第二,只怕此时没人敢称第一。
响午,刘宏留伏完与伏泉与长秋宫中就食,还喊来董太后,一同品尝新菜,名曰家宴。
盯着面前的菜,刘宏眼睛一眨不眨,暗道这蝗虫做菜还真是别开生面。没错,这就是他命人依照伏泉之法制作炸蝗虫。
只见一堆幼小的虫豸冒着金黄色的色泽,配着刚撒上的青盐,散发出让人垂涎三尺的焦香,这无疑是刚出釜的食物。“釜”乃是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后世锅的前身。
刘宏忍受不住心中的好奇和食欲,当即夹起一点油炸蝗虫放进嘴里,咀嚼了几下咽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才睁开眼睛,面露回味的赞道:“色泽金黄,脆香美味,余味无穷,真乃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太后、皇后,快且食之!”接着又夹起一些放入嘴中,眼看是彻底迷上此物。
董太后和宋皇后毕竟是女人,虽然这油炸蝗虫香味诱人,但一想到其是下贱的虫豸,食欲顿时就消了大半。不过随着刘宏的狼吞虎咽,也都动了动喉结,对其言却将信将疑,遂夹起一筷箸,闭着眼睛放到嘴里……
很快两人皆震惊的睁开眼睛,纷纷为这美味感到诧异,接着也接二连三的夹起放入嘴中,毕竟人对美味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抗拒力。
伏完也是食用了,他亦为此美味震惊,赞道:“食之如虾干,不料这小小螽斯,竟是如此人间美味。”
一顿完毕,刘宏饮完一杯酒后,赞赏的看着伏泉,叹道:“真佳儿也!”
来于此世,伏泉对这些夸赞话语早已免疫,也不甚在乎,他所关心的还是大汉的百姓能够应对蝗灾而已。
翌日,百官朝议,有议郎谏言伏完擅杀蝗神,有失天和,恐神灵降罪,请皇帝治其罪。
刘宏不纳,反而传旨,命受灾州郡,以“火烧土埋”之法治理蝗灾,同时又告知油炸蝗虫一物,令受灾州郡粮食不足,可以此赈灾救济百姓。群臣闻知,皆言不可,然朝廷明旨已发,不可挽回。
官僚集团就是如此,在迷信与王命之间,当然是以王命为主,古今皆都如此。毕竟只有执行王命,才能够赢得皇帝赏识,从此升官发财,现在刘宏摆明了谁按他的意思治理蝗虫才得到赏识,是以除了少数人坚持不执行以外,多数郡县官吏接到旨意,都立即组织民夫人手于夜间灭蝗。
然而有人听从皇命“兢兢业业”的灭蝗,有人却想从中谋利。
永和里的袁家家主袁逢的府邸,占地颇广,装饰奢华,可谓是雒阳城内一等一的豪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其自袁安以来发迹。因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其子孙依仗先祖余恩世代为高官,日趋富贵,开始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家族。
此时,袁逢府里,一场再一次事关袁氏富贵的密谋再次商议了……
何进笑脸向着众人道:“国无储君,则上天示警,虫卵本隐于土,却飞天而出,致蝗成灾,此不寓意潜‘蝗’出渊?蝗乃虫之皇也,此正合皇子未登位太子,何况‘史侯’养于宫外,正和蝗虫潜于土,不能升天同理,今应早日劝诫陛下立定储君大位,以应上天皇者出世之兆……”“史侯”便是何进妹妹何氏生的皇子刘辩,因其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旁人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故称他为“史侯”。
伏泉于土中挖出蝗卵,此事已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