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养陵君(1/3)
丰邑城外,养陵君现在的心情非常好。
在此次出征之前,他的心情和现在是截然相反,那是非常差的,他也是非常不乐意跟随楚王伐齐的。
作为楚国曾经著名大将养由基的后代,他的封地被称为养陵,即是宋国亳邑的南面,算是楚国的北部边境了。
一百多年前,楚国曾经发生过吴师破郢的灭国之痛,那一次动乱,以及随着其后续而起的白公之乱,楚国不知多少封君贵族从此灭亡,而淮南淮北之地的贵族因为处于吴国和后来的白公所进攻的路线上,被灭掉的封君贵族犹多。养陵君家族却能在那两次动乱里都存留下来,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了。
楚国是由封君贵族所统治的国家,地方的防御大多是由贵族封君主持的。在两次动乱以后,楚国为了弥补淮南淮北防御的不足,于是将楚平(景)王和楚昭王的子孙大量分封到这片地区。楚平王的后代由此就形成了楚国的景氏,而楚昭王的后代则形成了楚国的昭氏,外加上楚国曾经的老牌贵族屈氏,由此形成了战国时代楚国三户统治整个楚国的局面。
这一次楚王举大军伐齐,景氏和昭氏因为处于淮河流域,要扩充地盘,他们是非常乐意的。然而养陵君的封地却是被宋国和魏国所包围的。自从景氏和昭氏被分封到淮河,像养陵君这种老贵族就很不待见这些新贵族,而景氏和昭氏这些新贵族也很是看不起养陵君这种老贵族,双方是有着很深的矛盾的。在养陵君看来,这一次跟随楚王出兵伐齐,就算是战胜了齐国,扩充了土地,有昭氏和景氏在,他也绝对分不到多少肉。
因而他对这次出征的看法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是万分不愿意出兵征战的,然而楚王的调令下达。他也没有像田忌那样的才华和名声,又岂敢抗拒楚王的命令不来?于是他就带着万分不愿意的心情领着他的族兵参加了这一次的伐齐之战。
在到达了宋国以后,左尹昭睢曾经叮嘱过他:楚国与宋国有协议,楚军在宋国不得侵害宋国百姓,不得骚扰宋国地方。对于这一条嘱咐,养陵君直接就将其抛在了脑后。
在他看来,军队出来打仗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出来捞好处的吗?他养陵君响应楚王的命令伐齐,这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办事,总要给我好处吧?如果打败了齐国,扩充了领土,能够得到的好处也是昭氏和景氏的,跟自己那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自己不在这场战争中捞到足够的好处,又怎么对得起自己手下的这些族兵呢?跟着自己的族兵们这一次出征没有好处,以后他们还怎么愿意向自己效忠?
再说了,天下相争了这么多年,除了像魏武卒和楚王的王师那样的常备军以外,他也从来没有听说哪一国封君们的私兵出征别国是秋毫无犯的。虽然这宋国不是他们的目标,但总之也不是楚国境内了,他出去“收集”一下粮草又怎么了?就算楚王知道了,也不可能因为这种小事而怪罪自己吧?
对于宋国,他也是非常熟悉的。他的封地靠近宋国亳邑,与宋国打过很多次交道。虽然中原列国都称呼宋国“乃先王故地,有君子之风”,不过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笑话。
宋人做生意的很多,其人都比较守信用,而且也比较守规矩,看起来就是一副老实人的样子。在养陵君看来,这种种行为都说明了宋人就是一群又蠢又笨的傻子。在他看来,还是楚国人厉害。楚国人个性比较浪漫,心思活络,都是大脑灵光的聪明人。因为楚国人的这些特点,所以楚国人都不愿受到规矩的束缚,所以都有打破规矩的勇气。
当年楚国人就是因为“不服周”,不愿受周朝的束缚,所以祖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人虽然个**漫,然而在这种浪漫的背后却是有着不惧死亡,勇于血战的尚武精神。正是因为楚国有这种浪漫、尚武的精神,楚人才能够从南方的荒林里走出来,成为雄霸南方的天下大国。
天下列国间,他最欣赏的就是赵国,赵人都喜欢慷慨悲歌,所以赵人尚武、善战,赵国才能如此强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