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 变法(八)(1/3)
戴言在农业上的变法改革,都是在为增强宋国的战争潜力。粮食产量越高,宋国能够养的兵也就越多,未来发动战争的规模也就越大。
在戴言看来,如今的战国天下,秩序已然彻底崩坏。在这种天下乱战中,任何国家若不能强大起来,留给它的命运,只有灭亡!宋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只是在物资基础上让宋国的战争潜力不断增强。而战争,终归需要靠人来打的!
因此,戴言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宋人的素质持续提高!而快速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戴言之前在陶丘就已经尝试过了,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
之前的宋国内战中,陶丘军队能够迅速的战胜睢阳军队,义务教育绝对是功不可没!陶丘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占大多数的城邑,在短时间内动员出来的士兵应该是杂乱无章,而且不易配合的。然而有了之前的义务教育,所有士兵能够说起一样的话语,能够写一样的字,并且能够通晓粗略的军事知识。有了这些基础,才能保证陶丘军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这样优秀的经验,戴言怎能不吸取呢?
当他执掌宋国,并进行官制改革以后,除了户部以外,负责教育和外交的礼部就是他最关注的部门了!
宋国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部门,最多只有一个类似的名为“泮宫”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在临近的鲁国也存在,乃是鲁国的最高学府,有些类似后世的太学。而在宋国,它的作用,更加类似于管理祭祀的机构。
因此这样的部门,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司,戴言是根本不会交给旧贵族来负责,而是交与陶丘大学的教授来负责的。
这样一批人在陶丘经过了整个城邑的熏陶,对于陶丘本身的教育系统已经有了了解。同时他们也懂得如何利用陶丘那强大的金融力量,来推进宋国的教育发展!
之前戴言在陶丘推进教育时,都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并兴建学校的。而在如今戴言掌握了整个宋国以后,在中央财政依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发债依旧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如今宋国归于一统,外加戴言本身的信誉极为不错,教育债券这种有着强力担保的债券,哪怕是收益较低,也能够在市场上发卖出去。手中有了钱,自然就好办事了!
推进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推进一个城邑的教育,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陶丘这个大城市内,因为人口集中,所以兴建几所小学和中学,就能够让大多数陶丘少年接受教育。然而当这个教育是在一国内举行时,除了睢阳和彭城,就完全无法采用陶丘的模式了!
毕竟睢阳与彭城作为宋国的大城市,其人口大多住在城内,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类似陶丘的方式,在城内兴建起学校以后,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大多数人接受教育。而宋国其他的城邑,住在城内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广大的宋国乡野间。
如果要让所有宋国儿童接受教育,哪怕是最简单的在宋国每一个乡普及教育,那么需要修建的学校数量,以及于此相关的花费,就完全是通过发债募集而来的资金所不可能承受的!
当得到了这样的汇报以后,考虑到宋国的现实,戴言也不得不妥协,因此只能将学校的数量加以限定。三都之内的学校数量不谈,位于其他各邑的学校数量,大致定为每座城邑一所中学,三所小学。
因为这笔教育拨款乃是中央财政发放的,所以对于各地除三都外的城邑,都是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人口不同的城邑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城邑人口多,如泗水边的大邑方与,它的人口较多,仅此于三都和丰邑等,仅有的四所学校是完全不够的;而对于宋国较为偏远的黄邑,其本身人口稀少,这样几所学校对它可能又有些多了。
外加在宋国本土之外的东海之地,东海贵族们也在呼吁需要普及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没有接受教育倒是无所谓,但是自己的孩子可不能像大老粗一样。而且本身宋国国内,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