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羌笛(1/2)
除了李睡兰需要撵开,远处还有两桌客人,也需要回避。
要么把大堂里其余的客人统统撵开,要么自己搬到楼上雅间里去。
这巨胜饭店的建筑结构,是个卍字布局。
这年月房子要想造得更大些,就需要更长更粗的巨型原木,用来做栋梁。这大根大根的原木,一旦大到了某个程度,价格忽然就贵得飞起来。
高人一头的栋梁之材,只有皇室和豪门才用得起。
巨胜饭店想把大堂弄得更大,以便制造出无数食客济济一堂的热闹景象来,却又买不起足够大气的梁材……或者说,即便买得起,也没人肯把这样的材料卖给庶民。
于是史大郎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造四间中等大小的房子。正当中,合围成一个小广场。
河南气候干燥少雨,天气晴好的时候居多。这中央小广场里可以晒着太阳吃吃喝喝,感觉十分地自然环保。
然后四面四通八达的四幢房子,朝向中央小广场的方向都是打通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十字星布局的复合式大堂。
在四幢大屋的尽头处,立起阁楼,提供雅阁包间服务。
所以这巨胜饭店的布局,算得上是一个立体的卍字。
现在是午餐时间。
武大郎此刻已经被捕,正关在孟阳岗监狱的地牢里,走过去七步,走过来也是七步地徘徊着。
关胜放眼打量了一下广场四通相联的东西南北四厢大厅里的情况,巨胜饭店今日生意萧条,除去关胜公孙自己这一席,仅仅只有两桌客人。
第一伙人坐在最东边的尽头处,是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姑娘,各吃了一碗面食。然后又要了一碟豌豆,一碟胡豆,两碗抹茶,在那里慢慢地打发时间。
老人的手边放着一把胡笳……或许是羌笛……也许是两者合并加以改良得出的羌胡乐器。
一看就是走江湖卖唱的俩爷孙。
这时候店里没什么客,卖艺的自然就懒洋洋地等着。兴许晚饭的时候客流量会大起来,那时候这爷俩大概就会精神抖擞地出来忙活一阵子。
此刻,喝着不值钱的抹茶,吃着豌豆和胡豆,坐在那里混时间。关胜觉得这爷俩看起来问题不大,这是可以理解的常态。
第二伙客人坐在最北边的楼梯拐角处,只有一个肩部异常瘦削的年轻人。
虽然是一个,却仍然也算得上是“一伙”。因为桌面上铺开了三副碗筷杯盏。显然这唯一的客人,正在等人。
这也正常的很。
也许没必要搬到楼上雅阁去。只要嗓门儿不大,不虞被人偷听。
那两桌客人,都比较识趣,并没有坐在靠近小广场的这一头。都坐在最远端,靠近阁楼的楼梯拐角下面。那种犄角旮旯的位置,按例是只有穷人才会去坐。
因为经由楼梯上上下下的客人和店小二,脚步落地时多多少少会在楼梯板上掀起一点点的浮尘飞灰。
所以有点洁癖的客人都不愿意坐在正对楼梯的斜下角。
那个位置,是收费最便宜的。
看上去一切正常,关胜觉得确实没必要瞎折腾。即便不搬进雅阁里去,也并没有甚么大碍。
孙胜利的看法就完全相反。
那个正在等人的,以及那爷爷和孙女儿,在孙胜利眼里看来都很可疑。
那爷爷手里的笛子,无疑是胡族的笛子。
和关胜利一样,孙胜利同样闹不清楚这是胡笳还是羌笛。看起来像笛子,但孔数比现代笛子少得多。介乎于胡笳和笛子之间。
只有等他吹起来,才能确定这是个啥。胡笳自然是用手拍着吹的,此所谓胡笳十八拍,汉末蔡文姬曾经玩过的。羌笛则不需要用手拍打音控,这更像是吹箫。低着头,用按孔的手法来吹奏。
反正这不是箫也不是笛。因为造型是一头尖一头圆,带着明显的胡族气息。一看就不是中原文化。
那么……这是西夏艺人?还是契丹、女真流浪艺术家呢?
西夏虽然是大宋一百多年来的宿敌,却并不妨碍大宋帝都附近出现党项族的卖艺人。
盖因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