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零章 封侯之望(1/2)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若个书生万户侯?”唐朝大诗人李贺,是李邦华的偶像,而李贺的这一首诗,一直都是李邦华的心头最爱。“若个书生万户侯?”说得多好啊!自古至今,又有哪个书生能够领兵督战靠着取得军功而封侯呢?!当然,这样的人,在大明朝倒是也有几个,比如大明立国之时的刘基和宋濂就是,只不过与以沙场征战为生的武将相比,这个比例小的可怜!如今,已经年过半百、位高权重的李邦华,在已经几乎登上了大明文臣仕途登峰的时候,之所以还愿意自请入晋督师,实在是因为,在他这个进士出身的文人心中,始终燃烧着要在沙场上建立一番功业的壮志。在江西老表李邦华的心中,那些常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文臣,其实不过是一种让人牙酸反胃的矫情而已。若是一个赳赳武夫,能够凭借着显赫的军功而封爵,那么向来自视为高人一等的文臣,为何就不能领兵出征,搏一个公侯万代?!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心思,李邦华现在已经很清楚了。这个皇帝对于军功的看重,远远超过了其祖其父其兄长。作为军机大臣,李邦华全程参与了军功封赏条例的制定,参与了东江镇有功将帅的封赏会议,当时皇帝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而对此十分清楚的结果就是,年过半百的李邦华觉得自己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如今的内阁四位阁臣之中,任过巡抚或者督师,有过治军带兵履历的只有他和孙承宗,而孙承宗又已经六十七岁,算起来,也称得上是年近古稀的“高龄”了。另外两位都是纯粹的文臣出身,搁着现在这位皇帝的性子,是不可能让毫无统兵治军经历的大臣领兵打仗的。所以算来算去,只能是他了,而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内心愿望。对他来说,那些总说封侯非我愿的人,不过是以前从来也没有机会罢了。有明以来惟一抓住了这种机会的文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王阳明!现在,这样的机会又出现了,自己岂能无所作为?!天启年间,李邦华任职天津巡抚多年,一直在为蓟辽前线战场训练兵马、转运粮草,做的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不曾有过独当一面、督师建功的机会。如今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大,五十五岁的李邦华也越来越感到了那种年华易逝,时光不再的紧迫感。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说,他对自己亲手建立的矿营有着充分的信心。若是自己的手下没有一直值得足够信赖和依靠的军队,他当然也要好好掂量掂量入晋督师的风险。不过,在他这个前工部尚书的眼中,若是说自己麾下的这个嫡系矿营装备第二,那么整个大明的军队之中没有那个营头敢说自己装备第一。即便是包括皇帝最为倚重的近卫军第一镇,也只有里边的纯火器营能够与他的矿营装备媲美了。李邦华在白冶城编练的矿营,是如今大明军中除了神机营之外,惟一的一支纯火器部队了。而且这个矿营装备的火器,全是白冶城生产的最新式火器,火枪是清一色的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火炮是清一色的崇祯一式后装子母炮。除了这种最新型号的火枪和火炮,这一次临出发前,根据崇祯皇帝的旨意,他还着人从通州郊外八里桥的枪炮厂里,小心翼翼地带上了一批新造的“孙氏手榴弹”和“孙氏燃烧弹”。对当今皇帝仿佛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一向自恃才华的李邦华也是暗自佩服。比如这个小小的“手榴弹”和“燃烧弹”一经定型制造,就被皇帝亲口命名为孙氏手榴弹、孙氏燃烧弹,而其中使用的新品黑火药,也被皇帝亲自命名为“迪亚士火药”。没有荫官、没有封赏,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命名,就让孙元化、孙和鼎以及孙和斗父子三人热泪盈眶,同时也让迪亚士这个葡萄牙老水手感动万分。这样的皇帝不像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倒像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官场老狐狸!李邦华受命入晋督师之后,先与接任工部尚书的毕懋康办理了相关的交接手续,然后在新任工部尚书毕懋康的陪同之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