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钱钟书和钱穆】(1/2)
清华大学,历史课堂。
周赫煊扔掉粉笔,开始侃侃而谈: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讲文明的衰落,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理解。在我们之前提到的28个文明中,至少有18个已经死亡和消灭,剩余尚存的10个文明乃是:中华文明的主题部分——中国,以及中华文明的分支日本,还有欧明在近东的东正教主体、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分支,另有伊s明、波利西尼亚文明、明。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10个现存文明,就会发现波西尼亚文明和游牧文明已经处于垂死挣扎阶段。另外剩下的7个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正在被西方文明不断消灭或者同化。顺便说一句,爱斯基摩文明属于特例,这个文明在幼年阶段便停止生长,它根本没有成熟,更无所谓衰落……”
钱钟书坐在教室里,不但没有做边看边听课。
当周赫煊讲到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七大文明,正在被西方文明消灭同化,并逐渐走向衰落时,钱钟书忍不住皱起眉头。他终于将自己的小说关上,仔细聆听周赫煊的讲课内容。
接下来周赫煊所阐述的观点,就跟汤因比的原著有很大不同。
汤因比认为,文明衰落的征兆是统一国家的出现。他用罗马文明来举例,罗马的大统一是用武力来延续文明寿命,其他文明也是如此。比如中华文明,自从有了大统一便开始衰落了,其表现在于百家争鸣不复存在,社会思想趋于固化,文明不再成长上升,剩下的时间都是在续命。
而西方文明呢,汤因比认为西方文明一直没统一,也一直属于上升趋势。因此除了西方文明外,现有其他文明全部是衰落状态。
周赫煊只部分赞同这些观点,他觉得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包容性,大统一确实让中华文明发展缓慢,但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而今中华文明想要延续下来,就必须保留文明的核心,包容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点,使得中华文明破旧立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终于,钱钟书忍不住举手了,他问道:“老师,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什么?”
周赫煊笑道:“一个字——和!”
“和?”钱钟书有些不解。
周赫煊道:“和,并非和平,也非和谐,更非中庸思想,说的直白点就是包容性。西周末年,伯阳父与郑桓公谈论政局时,便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我觉得非常精妙。和,代表包容;同,代表排斥。我这门《人类历史文明》课,汤因比教授认为大统一意味着文明衰落。他的大统一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华文明,他把‘同’与‘和’搞混淆了。许多人都认为独尊儒术为‘同’,即同化思想,排斥异端。其实中国的独尊儒术为‘和’,把法家等思想也包容其中,后来更是吸纳进去道、佛的思想,现在自然可以吸收西方文明。‘比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说得更直白一点,中华文明可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也有一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个人推及国家、文明,就是要追求一种多元化,允许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进化和更新。”
钱钟书又问:“中华文明确实可以吸纳外来文明,但如果这个外来文明,比如现在的希望文明,远远比中华文化强大,那怎么办呢?吸纳得太多,中国就‘以夷变夏’了,中华文明也彻底西方文明化,最终还是在走向衰落和灭亡。”
“确实有这个可能,”周赫煊笑道,“这就要看中华文明是否坚持得住,或许几十年后,中国人穿西服、吃西餐、看西医,婚丧嫁娶都模仿西方风俗。但有一个东西万万不能变,那就是汉字,失明传承,失去民族聚合的纽带。”
另一个学生举手道:“可现在很多学者呼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西方的拉丁文字,可以用打字机轻松的敲打出来,中国汉字的输出效率却非常低,这不利于文化科学的传播。”
周赫煊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