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大清废后(20〕(1/3)
众大臣都张大嘴巴看着跪在地上的郑亲王,不知道他发的什么疯!
太后之所以可以处理朝政,是因为皇上继位的时候年龄还小尚不谙世事。`后来多尔衮死了,皇上提前亲政,但因他们与皇上政见不同并对他的决议保持着极大的怀疑,因此还是习惯性的与太后商议。
古往今来,因皇上年幼故而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不少,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但皇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的却是少之又少。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唐朝的武则天了。但后来武则天谋夺李唐的社稷自立为帝,差点将唐之宗室杀戮殆尽,可想而知皇后临朝称制绝对不是个好现象。
郑亲王是老糊涂了吗?本来满蒙贵族间就存在斗争,即使蒙古人一直驻守在草原上,那也是他们满人的心腹大患啊!现在郑亲王竟然还想让蒙古皇后临朝称制,好嘛,到时候蒙古连铁骑都不用出就可以占据大清江山了。他们满人这些年的心血与努力就是为蒙古做嫁衣裳了。
想到这,众大臣看郑亲王的眼神就不太对了。
孟古青淡淡道:“叔王说笑了。我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哪能插手国家大事,这种话以后就不要再说了,若是被人以为我结党营私谋朝篡位可就不好了。而且我已经决定启程回科尔沁了。”
“娘娘!”郑亲王言辞恳切道,“皇上那个样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太后也是年老体衰,做事昏聩。您若不再撒手不管,国将不国啊!”
孟古青还是摇头拒绝,郑亲王仍旧磕头苦苦哀求,一时之间两人僵持了起来。最后众大臣看不下去了,上前硬是将郑亲王给拉了起来。
待孟古青离开,众人便将郑亲王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语气都不怎么好。而且虽然话说的都不一样,但中心思想却是一样的,全在指责郑亲王老糊涂了,让孟古青插手朝政,是想让大清也出一个武则天吗?
郑亲王摸着已经红肿的额头,气的脸都绿了。
一帮子鼠目寸光的庸人,不帮着他就算了,还偏要扯他的后腿。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情况,是在意掌管朝政的是皇帝还是皇后、是爱新觉罗还是博尔济吉特这些问题的时候吗?雷电可还在头上打闪呢。等孟古青走了,他们也不用考虑大清的江山会不会败在他们手里了,因为那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被雷劈死了。还想着回关外?做梦吧!而且武则天又怎么了。武则天是厉害,篡夺李唐的江山建立武周王朝。可最后不还是退位把江山还给李唐了吗?孟古青连汉字都认不全,就是再厉害能有武则天厉害?等到孟古青死了,统治江山的不还是他们满人?是为了颜面‘慷慨赴义’还是为了子孙后代‘牺牲小我’,都用脑子给他好好想想!
虽然众大臣都觉得郑亲王说的好像是那么回事,但一时之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倒不是觉得女人不能掌管朝政,太后就比皇上强多了,但孟古青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且文化程度不高,让她治理一个国家,实在是太莽撞了。
不过当三天后乌云依旧密布在京城上空的时候他们就不这么想了,齐齐跪在了坤宁宫殿外,恳求孟古青挑起大清这个重担。
孟古青自然严词拒绝,表示自己已经被福临休弃,和大清一点关系都没有,哪能担起大清这个重担?
众大臣又齐齐歌颂了孟古青一把,给她带了一顶高帽,说她这个皇后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母仪天下堪比人类之母女娲娘娘,她不临朝称制简直对不起他们这些臣子和大清的百姓……
孟古青仍旧拒不接受。
于是众大臣在郑亲王的带领下齐齐磕起了脑袋。每磕一个脑袋就高喊一句‘请娘娘顺应天命,临朝称制’,十分的坚定。
其其格感动的热泪盈格,他们依然这么诚心诚意,您就答应他们了吧。”
孟古青摆手不语,在心里盘算着消息什么时候能传到宁寿宫里。
宁寿宫此时已经得了消息。太后只觉的浑身血液直往上涌,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
包括郑亲王、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