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极品书虫的世界》

ABC小说网(abctxt.cc)

首页 >> 极品书虫的世界 () >> 第181章 书院 (上)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abctxt.cc/83364/

第181章 书院 (上)(1/2)

书院是汉族民间的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在南宋时期所创立的。

北宋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再加上皇帝们以“藩镇割据”、“陈桥兵变”为鉴,导致矫枉过正,过于重文轻武,所以更多的大宋士子们有了就学读书的要求。而朝廷忙于开拓边疆或稳固边防,一时顾不上文教,更缺乏财力兴办足够多的学校满足各地士子的要求。因此,各地名儒、学者和地方官吏,纷纷兴建书院,以培育人才,在北宋盛极一时。当时的四大书院,即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以及全国各地众多的书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当然,书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舒崇对此曾经有过深入的研究。北宋后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掌握人才,十分重视科举,大力振兴学校教育,也就是官学,所以冷落了民办的书院。在这种背景下,书院开始衰落了。

到了南宋,风气又有变化了。首先,北宋后期兴办的官方学校由于变成科举的附庸和政治斗争的工具,日益腐败起来。另外,公办学校的开支全部由官方负担,而这时的官府内有农民起义的忧患,外有辽、金入侵的威胁,财力实在捉襟见肘,办学经费往往不足。再次,当时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日益风行,理学家们的讲学活动活跃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大办书院的高潮。南宋的书院实际上大多是讲研理学的书院,南宋理学主要靠书院来宣讲传播,导致当时书院的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

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舒崇穿越到《射雕》所处的南宋末年,碰巧在北京“募集”了大量金银,于是由江南七怪监督,在李舒崇的老家创办了这个昌南书院。当时的饶州府浮梁县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县治,或许国人对浮梁县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但古代的浮梁县却管辖着一个举世闻名的景德镇。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浮梁县的昌江一带建造窑坊,昌南镇由于地处在昌江之南而得名。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就已经声名鹊起,后来居上,逐步超越了五大名窑。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号为名,将当时的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在此设官窑、烧御瓷,从此景德镇成为传承千年、名扬天下的“瓷都”,昌南镇的名称却从此遂渐湮废。

昌南书院只是当时几百所书院中的一所,无论从规模、名气还是藏书来说,都不足以名列前茅。倒是同在饶州府的铅山县鹅湖镇的鹅湖书院,作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举办了“鹅湖之会”以后,在文人的眼里名气就更大一些。

只是昌南书院没有随波逐流地研讨程朱理学,而是建立门派,另辟蹊径、特立独行地推崇侠义精神,重点传授绝世武功,强调以武会友,搜罗了大量的武林奇才,培养了许多真正的武林高手,在南宋最后的几十年里,为阴柔孱弱的南宋输送了一大口阳刚之气,也因此成为了蒙古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年,元代统治者从蒙古南下入主中原后,出于缓和阶级矛盾、进行文化控制的需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其表现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学,奖励书院,因而书院在元代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实当时的蒙古统治者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继续让汉人重文轻武,积贫积弱,从而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武装力量,有效的抗击蒙古的残暴统治,以此巩固元朝的江山。同时,蒙古朝廷对各大书院实际上控制极为严密,自由讲学风气不浓,书院充满官学气。所以,在“侠以武犯禁”、“二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的年代,蒙古朝廷又怎能容忍昌南书院不断地培养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呢?

李舒崇在阿三的脑海中所“偷窥”到的信息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与他自

状态提示: 第181章 书院 (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