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163章 氛围(1/2)
对于国产电影的出路,葛尤的想法很简单。
“这太复杂了,是你们这些人该考虑的事儿,我把戏演好就成。”葛尤一脸淡定的说道。
“葛老师,你这是逃避问题啊。”徐繁说笑道。
他们在《大撒把》里演对手戏,彼此熟识,当时徐繁是第一次演电影,有点紧张,葛尤就慢慢引导,让徐繁放松下来,找到状态。
这样的次数多了,徐繁就称呼葛尤为葛老师,既是表示尊重,也是觉得亲切。
葛尤平时安静,不过挺好说话,他喜欢和别的演员交流,但不怎么愿意指导别人演戏,他的表演方式是他自个琢磨出来的,不知道是不是适合别人,别把人给指导坏了。
徐繁可是京城戏剧学院毕业的话剧演员,科班出身,学校里教的有一套表演方法。
葛尤担心要是弄冲突了,把个演戏的好苗子给毁了,那罪过就大了。
“这是实话,咱们演员的本职工作就是演戏,国产电影的出路那是上级领导要琢磨的事,想那么多没用。”葛尤不紧不慢的说道,“其实,这事应该问小林,他写个本子在香江票房过三千万,这要是在国内还得了。”
“别拿我说事啊,香江和内地的市场不一样,商业片的票房都那么高。”林子轩解释道。
“那片子我看了,不能说是商业,挺好一故事。”葛尤评价道,“咱们国内就需要这种观众爱看,又有意思的片子,这样的片子多了,市场不就有了。”
葛尤年前刚拿过电视金莺奖的最佳男主角,过了一个年又要拿电影金牛奖最佳男主角了。
虽然还没有确定,但和其他片子的提名演员相比,葛尤的胜算很大。
再说了,不能给《大撒把》五个提名,最后一个都没捞着吧,大家把希望放在葛尤身上。
两年前,葛尤凭着《顽主》获得金牛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最后没能获奖,这一次直接拿男主角,他现在挺放松,拿奖这种事,拿的多了,也就习惯了。
六个人在火车上闲聊,睡了一觉,就来到了花城。
这时候的花城,不冷不热,温度适宜。
这是林子轩第二次来花城,感觉上像是完全变了一个模样,火车站扩建了,车站里到处是操着各种口音,背着行李的年轻人。
自从《外来妹》播出后,南下打工成为了一种潮流,和下海经商一样。
花城和鹏城是打工者的首选,这里的工厂每天都在招人,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到这座城市之中,他们在这里追寻梦想,也将品尝到苦涩。
林子轩事先联系了陈常乐,作为朋友,来花城要是不招呼一声就太见外了。
陈常乐早就不开面包车了,而是换了一辆高档的商务车。
花城人比北方人精明,胆子更大。
当京城演艺圈的人还在考虑要不要离开体制,自己创业的时候,陈常乐已经从花城电视台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以他在花城电视台经营的关系,拍摄的电视剧不愁卖不出去,他在花城的影视圈也是一号人物,想要发财并不是难事。
这一次,陈常乐没有鼓动林子轩来花城发展,因为林子轩的身份不同了。
拍摄《外来妹》的时候,林子轩只是一个稍微有名的编剧,现在林子轩不仅是制片人,还是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的主管。
一路上,林子轩从打开的车窗听到街道两旁传来的歌声,有些熟悉。
“花城电视台已经播出《海马歌舞厅》了?”林子轩询问道。
“这部电视剧在花城很火,收视率很高,这次算是赚到了,我记得徐小姐也有出演,等下当心会被认出来。”陈常乐玩笑道。
《海马歌舞厅》是林子轩在金莺节卖给陈常乐的电视剧,这部和《编辑部的故事》类似的电视剧总共卖给了全国31家电视台,卖得非常好。
那些电视台就是看中了这部剧的市场潜力,希望能成为第二部《编辑部的故事》。
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质量上有保障,上次中心制作部主任张建功针对《海马歌舞厅》的剧情提出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