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财政计划(1/2)
陆承启也知道,若是按照以往的造船办法,直接征集船匠,使用徭役之法,倒也不用支付船匠报酬。这么一来,造船木材不需要花钱,船匠工钱不需要支付,就连建造船坞占地,都可以用一句官府征用,根本不需要任何补偿就能占用民地。
可陆承启来自后世,知道被征地的痛苦,便下旨给占用民地的百姓,以市场价的补偿。再加上数以千计的船匠工钱,国库拨给的第一期三百万贯,其实是撑不了多久的。
稍微知道了钱财是如何如流水般花去的,陆承启也稍稍有些不安。不过,通过禁军置换厢军,强化自己兵权的计划不能半途而废。厢军实在过于糜烂,不整顿一番,还不如就地解散。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是朝廷用钱养着一群废人。既不能为社会增添贡献,反而消耗国力。
陆承启计划着,把厢军整顿之后,让禁军和厢军的战斗力接近之后,便要进行防守反击契丹人了。在现如今的敌人之中,辽国是大顺最强大的对手,也是可能让大顺陷入险境的危险对手。先前能打赢幽州城下那一战,不过是靠着偷袭,以及对手的愚蠢。把胜负手寄托在对手的愚蠢上,未打便输了一半。
再说了,加强自己的军权,不管是对大顺,还是对自己坐稳皇位,都是极为有利的。要想彻底推动整个国家商业化,拥有强大的军权,百利而无一害。只是大顺现在军队已然超过六十万人,除去二十万辅兵,还有四十万战兵。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每年消耗的粮饷,都是惊人的。在土地出产不丰的年代,养这么多兵等于穷兵黩武。
陆承启用监察司调查过,几乎二十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兵,这个比例已经非常大。虽然大顺现在已经有过亿百姓,可农民只有八千万左右。大顺农民所交赋税。除了养兵之外,还要用在各个方面。所以并不是兵越多越好,养兵这么多,随时能把大顺拖入财政崩溃的深渊。
陆承启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户部呈上来的奏折。用了几乎小半个时辰。把奏疏合起来之后,陆承启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所虑,果然很有道理。”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若再如此下去,国库定然没有钱财剩余。若是此刻再有天灾。朝廷无力赈灾,恐怕民怨四起啊!”
徐崇光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在这个年头,黄河决口是家常便饭。大顺百姓,对于天灾已然有些草木皆兵的感觉。稍稍有些风吹草动,黄河沿岸百姓就要离乡背井,这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要是朝廷不进行赈济灾情的话,民怨四起还算是轻的,毕竟灾情过后,灾民为了生存。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
陆承启点了点头,先让贴身内侍给站了许久的徐崇光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才慢慢地说道:“国库钱银不够,古往今来,不过是开源节流。朕以为,节流可以建立一个财政计划,先预算一下明年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朝廷节省一些是可行的。”
徐崇光做过户部尚书,也算是个“专业人士”,对于陆承启的话。并不难理解,当即表示赞同。
陆承启继续说道:“开源的话,朕还是认为,还是要发展商业。才能增加国库收入。若无商业,那经济便是死水一盆,定然是不行的。”
作为士绅的代表,徐崇光是有些看不起商人的。可不知为何,作为一国之君,实际上最大的地主。居然要培养能动摇自己根基的另一个阶级,简直是有点匪夷所思!
可在庞大的商税面前,不仅是徐崇光,其他官员都妥协了。要是国库没有钱,连俸禄都发不出。再加上小皇帝泯灭人性的监察司无所不在的监督,连灰色收入都没有,那官员岂不是要饿死?在自身利益和发展商业之间,以徐崇光为代表的官绅阶级还是妥协了。
徐崇光的想法是,要是控制得好,这些商人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徐崇光是不会知道,等到商人阶级强大以后,他们要求的就不只是财富了,而是在政治上的诉求。
再加上陆承启的推波助澜,这样的时日,还会远吗?少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