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土豪的地盘(1/2)
上古时代,广武山周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地,各种遗迹极多。虽然那些久远的传说早已经掩埋在了黄河带来的滚滚黄沙之下,但久远的文明记忆,依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三皇庙供奉“天、地、人”三皇,已经不知道始建于哪个朝代,建了毁,毁了又修,经历无无数次折腾。现在的殿阁大多于真宗迎天书的那几年,全国大修道教宫观时重修的,是河阴县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虽然真宗殡天之后,这里跟全国的大部分道观一样香火渐渐冷落,却依然是河阴县里最好的落脚所在。
姚泽广和钟回一路陪着徐平到了三皇庙,七八个道士早早就迎在了门外。
徐平让鲁芳取了香烛,到大殿里烧化了,行过礼,取一锭银做香火钱,交给庙里的道士们。这庙里平常就只能收周围乡民的几个铜钱,多少年都不见如此大钱,道士们得了银子,立即眉花眼笑,把徐平一行当作财神进门。
有钱开路,一切就都顺利,道士们把后殿让出来给徐平一行居住,自己挤到了前殿旁边的小阁子里,还一个劲地千恩万谢。
此时太阳西垂,霞光照到后院的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上,茂密的枝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给这庙宇平添了几分庄严。
到了树下,徐平对姚泽广道:“天时不早,两位且回县衙去吧。记着,明早把我要的向导找来,一早就要去汴口和黄河沿岸查看。”
姚泽广和钟回躬身应诺,告辞离去。
徐平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坐下,感受着屁股下的清凉,看着头顶上郁郁葱葱的银杏枝叶,想着在河阴县遇到的事情。
这县里处处都透着古怪,与一般地方截然不同。太平年月,地方再穷,也不可能把官府穷了。可今天看起来,这县衙可是真是够寒酸的,吃的不说,就连衙门里也没个可靠的使唤人手,那几个差役甚至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像这种小县,在编的公吏可能就只有几个,其他的都是百姓服的差役。差役没有工钱,除了一身公服,平时的吃喝都是自备,最是省钱不过。因为服这种役的都是限定上等户,就是官府不发钱,怎么也不可能是这种景象。
摇了摇头,徐平越想越是糊涂。
过了好一会,鲁芳从前殿急匆匆地进来,对徐平面前叉手:“郡侯,有消息了。”
徐平精神一振:“哦,快快说给我听!”
“这里的县令姚泽广,是荫补入仕。带契他为官的,却是出人意料。”
“除了他的父兄长辈,哪个还会给他这种机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
“郡侯,姚泽广出身京城里的闲汉,自小父母双亡,哪里有长辈给他恩泽。”
听了这话,徐平来了兴趣:“不是家人,那他是得了什么人的好处?”
鲁芳叹了口气:“他虽然是个街头闲汉,却自小精明,惯会做各种生意。后来机缘巧合进了张耆张太尉府上,做个干人。天禧年间,张太尉得势,家里的仆人也都恩荫为官,他也得了个官身。乾兴年间射了个缺,从主簿做起,一路做到县令。”
原来是沾了张耆的光为官,也不意外,张耆在真宗后期得势,尤其后来得到刘太后的信任,从他身上不知道恩荫了多少人。最盛的时候,举凡家里的马夫伙头,也都一个个得了官身,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明道二年刘太后归天,张耆也被贬出京城,姚泽广的靠山便就倒了,从此之后在任上便就小心谨慎,半点纰漏都不敢出。
这一点徐平想得明白,也难道他在刚才的酒宴上不提自己的出身,只怕也知道当年徐平跟张耆不怎么对付。但不敢生事,又怎么派人去追捕逃亡?
想了半天想不出个头绪,徐平问鲁芳:“那钟回的出身呢?”
“钟回倒是平平常常,以伯父的恩荫为官,一辈子就在选人阶里翻滚,既没有什么亮眼的政绩,也没有突出的过错,就是个平庸之辈。”
徐平一拍面前石桌:“那八角镇里三个公人是怎么回事?姚泽广和钟回都不是做出这种事的人,难道他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