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2/3)
他,沿海诸路的官府、军营,都要做好准备!而今天已经正月二十五,离二月初二龙抬头,邀约武林人士齐聚姑苏太湖时间将近了!他手中掌握着慕容家的环施水阁,又有王家的琅嬛福地做资本,弄些三流二流的武技,定然可以吸引到一大批的武人卖命,更何况他还有一些一流武技呢?
江湖人物桀骜不驯,要想他们惟自己命是从,是难上加难,但是若是只想驱策他们,却是可以耍些手段。
而他的手段,就是以武功秘籍诱惑人,他知道武林中人,没几个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的!
在绝对数量的江湖武人的捕杀下,沿海的倭人要么顺从,要么只能自取灭亡!
想到这里,林天嘴角一牵,沿海可还有个海沙帮呢,而他们的刑堂堂主、副帮主,可还被关在姑苏的大牢里!这个帮派控制了沿海七八成的私盐,若是将他抹点实在可惜,这笔绝大的利益……
他眼前仿佛看见了无数的白花花的银两,心道:中国历来盐铁官营,这笔产业倒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只是随即又想到,朝廷既然经营着盐铁还有茶叶等一些巨利的东西,又怎么会入不敷出,财政紧张?
要知道据乔峰所说,朝廷从盐户手中收盐不过十文钱左右一斤,而卖起来,在江南沿海繁荣地区,也要四十五文到六十文间不等,而在内地少盐地区,更是贵则上百文也有!这其中的惊天利润都到哪里去了?
苏轼写过一首诗《山村五绝》之三,描述百姓生活,“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可见当时盐价之高,普通百姓已经颇有压力,而相当部分的贫困人群,更是已经食无盐忘其味了。
这虽然是苏轼非议王安石新法的诗,乌台诗案中,也被拿来作为诬陷的证据,但是实在的说来,这个盐价还是王安石变法后的盐价,之前盐价更加吓人!百姓生活压力极大,社会矛盾也极大,不然赵顼也不会刚一上位,便急急升任王安石主持变法。
宋朝太祖时期(九七零年),睦州米每斗二十文,当地有一古井陶栏上记录下了这事。
真宗时咸平三年(一零零零年二月),处于灾荒年景的杭州,米价每斗六十五文,“彼处米价,升六十五文足。”而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一零零八年),大丰收,两浙米斗七至八文。六年正月米价为:六十文每斗。
熙宁五年(一零七二年)五月,变法前夕,日僧成寻在越州用四百文钱,买到五斗米,“以钱四百,买米五斗”,则米价已经升到每斗八十文钱。
到了王安石变法后,米价则降到了斗五十文钱左右浮动,虽然仍旧很高,向相比来说已经降低了。王安石辞相后,米价则一路升至七十文左右!就这还是蔡确为保住变法成果,竭力遏制米价的结果!
米在市场上价格高升,那是因为在市场上流通的米减少了,但并不是因为天灾,导致产量减少,而是因为**:宋朝不禁止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逐步集中于大地主之手,而粮食也就自然的逐步囤积于大地主之手,大地主囤积居奇,将米价拉高以谋取巨大利润!
王安石变法因为用人不慎,固然发生了盘剥民利的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仍旧得人心,因为相比较以前,生活还是好了些,这就是为什么一面士林(尤其是北方士林)中贬斥王安石变法数典忘祖、与民争利,一面百姓却仍旧尊称王安石为王老相公,皇家赵顼仍旧对王安石礼敬有加的缘故。
林天曾经看过宋朝历史架空的小说,所以很了解这些数据,到了这个时代后,一番感触下,基本属实,但他更加知道的是,原来历史上,一零八五年,赵顼驾崩,后赵煦上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变法派完败,守旧派上台。米价一路涨到九十文,赵煦亲政后,虽又短时间的意图重新变法,但不知何故只七年,便病逝于开封。赵煦病逝后,米价更是一路突破百文大关。
有宋一朝,北宋年间,多有年轻的短命皇帝,林天以前不解,只当是赵家天福不够,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