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1/2)
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在美国媒体上获得长久的关注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美国的主流报纸,就算是在文学类刊物上,也不会只围着一部。
美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事,美国文坛每天都有新的书籍出版。
林子轩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因为《乱世佳人》引起的风潮早已落幕。
当然,由于《乱世佳人》的畅销,还是会有人谈论这部是不会作为新闻热点了,仅仅偶尔出现在一些评论性的文学杂志上。
彼得逊律师写信给林子轩介绍了美国的情况。
林子轩在美国读者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读者是善忘的,想要维持在美国文坛的热度,就要不间断的推出新作品。
这也是林子轩的打算。
他要用新的的巩固自己在西方文坛的地位,直到让别人再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最佳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真正符合20年代美国社会的
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
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
在这十年间,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在社会上,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
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
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1925年,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也因此成了20年代“爵士时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肯明斯等。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
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的创作。
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塞林格就是其中之一。
塞林格于1919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战争对他的影响很大,回国后的塞林格大部分时间都是离群索居,过着隐居的生活。
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等人一样,他们的文学创作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这部了“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精神,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悲观和彷徨,空虚和堕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没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