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伊朗的连英制俄(3/5)
保护英国在中亚和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马尔科尔姆代表英国驻印当局在1 年劝诱伊朗国王倒向英国时,签订协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伊朗国王需要承担不准法国进入伊朗的义务。1809年琼斯代表英国与伊朗签订了英伊条约,同样要求伊朗国王必须和法国以及与英国敌对的其他国家断绝一切关系,力图利用伊朗作为反对俄国的工具,其目的是唆使伊朗继续对俄国开战。而1814年英伊条约中,英国人再度要求伊朗不允许欧洲列强的军队假道伊朗进攻印度,英国意图依然是“将伊朗收归掌握,将它变为自己殖民政策的工具,以确保往印度的通道”,条约的目的在“诱使伊朗和俄国再启争端”,[1]p175把伊朗当成反对殖民印度的第一道防线,同时遏制俄国的侵略和扩张,以保护英国在印度的利益。[4]168对于英国而言,在中亚西亚等地虽然面临着来自俄国以及法国的威胁,但是组建以英国为核心的反法同盟并最终击败拿破仑,从而维持整个欧洲大陆的均势,维护英国的扩张优势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对于伊朗的支持总是伴随着对伊朗的需要而变动,而不会将自己牢牢绑在伊朗对峙俄国的战车上。与伊朗关系是合作还是背离完全看战略需要。而法国,其核心目的是在维护其在欧洲大陆霸权的前提下在世界各地牵制英国及反法联盟诸国的扩张和发展。所以对于伊朗,法国同样是把伊朗作为一种工具,希望利用伊朗牵制住英国或通过伊朗向英属印度发起进攻。1807年,法伊签订了芬肯斯坦因合约,合约规定(在一定前提下)如果拿破仑在进军印度途中需要借道伊朗时,伊朗国王应予以批准。[5]857但国际形势不久改变,1807年7月,法俄签订提尔西特合约,法国受到的来自俄国的威胁减少,伊朗对俄国的牵制作用下降,因此法国对伊朗的支持也便不再像以前那样兑现承诺。法国抛弃了原来的盟国伊朗,同俄国达成共同反对英国的协议,“提尔西特条约实际上是打消了芬肯斯坦因条约,使伊朗失去从法国取得了反俄帮助的希望”。[4]166
虽然伊朗与英法在近现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交往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但伊朗当权者对于整个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各国力量认识的不够清晰,对当时欧洲力量的均衡态势和英法俄各国的力量博弈不能做到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这直接导致伊朗无论是策略上还是行动中都无法做到主动改变和灵活应对。例如1813年与俄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古列斯坦条约时伊朗统治者根本不知道沙俄在当时的欧洲已经是日薄西山;伊朗在妄图依靠英国的力量来抵御俄国的威胁时,没有认识到英国出于与俄国的传统友谊和经济联系以及它们存在共同的敌人法国,英国在面对与伊朗联手抵御俄国时必会慎重考虑,甚至存在牺牲伊朗部分利益以维护欧洲大陆战略需要的可能。
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上看,很显然伊朗选择了错误的搭车战略。当弱势国家面临邻国或其他国家的威胁时,很容易选择搭车战略而不是制衡战略来抵御这种威胁。“一般来说,国家越弱,搭车而非制衡就越是可能”。[6]109而对于被搭车的国家来说,虽然面临着被拉向更大危险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搭车方更需要援助而能够较为顺利地在同盟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主动权便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英国来说,抵御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同样是其战略目标之一,不仅可以利用伊朗作为自己的战略缓冲地,还可以通过援助等逐步控制伊朗政局。然而,伊朗当局把国家对外目标的实现建立在英国、法国的战略支持的幻想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大大的错误。汉斯·摩根索曾经说过,“外交必须评估其他国家的目标,连同为追求这些目标而实现和潜在地可用的权势”。[6]114正如前文所述,英国或者法国在处理与俄国的关系以及处理与伊朗的关系时,首要出发点是维护自身在欧洲大陆的战略需求,对于伊朗支持与否或者说是否作为被搭车方出现,完全取决于自身需要。因此,当伊朗的外交目标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