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坐观成败(上)(1/3)
吴魏两国沟通无效的状况下终于开战,而导火却是原名士荀勖的身亡。
吴人把荀勖和几名魏国侍从一路送上了楼船之上。然而船还没到北岸,便江心生了事故。三层高可容纳八人的巨大楼船,不知道什么缘故开始漏水,随即缓缓的沉没了长江之底。
包括荀勖内的数魏人皆死于江,吴国方面却是毫无损失——船是魏国的,船上的人也是魏国的,实和吴国没有什么干系。
吴国表示不干我事,魏国却不这么想。荀勖江东之时,就被吴人封锁了消息。好不容易能返回故国,又恰恰遇到了船只沉没。天下的事情没有这般巧合的,吴国必定是包藏祸心,与这事儿有所瓜葛。
那三层高的战船是魏国水师的大船,是为了彰显魏国的威风才由魏主曹奂准许使用的。
无论是船身质量还是船工手艺,都足以应付普通的渡江。不是你吴国做了手脚,这船会无缘无故的沉没?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蜀汉这个时候明着协助东吴,实际上采取的也是坐山观虎之态势。
斗具数被毁的消息随着荀勖的离世变得只有江东和蜀汉知晓。这事情瞒得住一时,但绝瞒不过太久。毕竟知道事情的人实是有些多了,就算吴国加大控制的力,纸终究包不住火。
蜀汉的力量是有限,南方和雍凉边境投入大部分兵力之后,能支援吴军的兵力也实是有限。无奈之下只好有庞宏带着一支蜀军游走于吴国外围,作为声援,暂时震慑魏军罢了。
战事持续数月,南阳地区的吴兵已达到了十万之众,勉力抗衡司马昭的强势压境。陆抗早被任命为荆州北部督时就着手布置防线,依据每一座城池筑起大墙和密集的工事来防御魏军。
就算你司马昭兵力雄厚,可城池之外是防御工事,工事不拔魏家铁骑便无用武之地。纯粹用步兵硬推,吴国兵力不占优势但也顽强抵抗,每一处工事,每一寸土地都要消耗大量的敌军才肯放手。
骑兵占据了魏军的两到三成,这可是魏国压箱底儿的骑兵了。无奈偏偏只能看热闹,余下的魏军比吴军也多不了一两万,本是优势兵力的魏国因此陷入了苦战之。
蜀军数月来只是虚张声势,吴人看着头疼,魏人看着也不觉得烦了。若这支蜀兵真的是那支无坚不摧的队伍,恐怕早杀过来了,还会忽左忽右的造势么?何况江东也有谣传,蜀汉的斗具只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经过上次大战后然全毁。结合实际战况一分析,这谣言还真有可能。
战火可不止荆州一处,由于吴国丢失了淮南地区的江北防线,因此潘翥和楼玄的守军只能据守濡须口。国内的战船倒是无数,可兵力早已入不敷出,平定山越之后吴国内部量多留些兵力镇守,这便苦了荆州方面。
用荆州单独抗衡司马昭的大军,这是非常吃力的举措,也是无可奈何。荆州大肆的征兵役,补充姓负责运输,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极大的透支。南阳就像是一个绞肉机,吴魏两国的战士没完没了的消耗其,而战事的进展非常的缓慢。
南阳是吴国北伐的胜果,关系江夏方面的成败,因此吴国倾全力也不愿意丢失掉这重镇。另一方面南阳直接威胁到许昌,也阻碍了魏国恢复故土的重要道路,魏人也是势必得!
吴国疲于南阳和魏军作战,江夏的守军却是危旦夕。两淮的魏将王基看到吴国江东的守军无力北上,于是挥军转而向西,攻取江夏郡。
江夏守将留平带着三万吴兵奋勇作战,然而无论智略还是兵力都不及魏将王基,可谓是连战连败,只好固守不出,期待野方面的支援。
然而荆州军根本是力不从心,分兵来援只是一个幻想,留平带着吴兵死守不降足足与王基抗衡了数月。除了石阳之外的江夏驻地数被魏军夺取,就连江夏地区的码头港口也魏人的掌控之。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甚至水路也被断绝,留平和吴军都是绝望。面对如此困境吴国能调动的仅有潘翥和楼玄屯驻濡须口的军队。吴国战船入山横行长江无忌,可谓是三国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