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离间(上)(1/3)
吴国和蜀国缔结盟约,派出了前后数批的工匠艺人到川跟随马钧学习技术,其目的并不单纯。
刘禅心如明镜,形势所迫之下欣然应允吴人的要求。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吴人来了除了跟随马钧有所学习之外,其活动的范围实是有限。以学习为名入蜀自可增加刺探蜀汉实际展的根源,可活动范围也被限制马钧左右。
只要马钧有意隐瞒,这些吴人得不到什么消息,甚至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就拿投石车来说,马钧留了一手吴人掌握的技术便不完全了。回到国内的工匠做出的投石车就算成功,可威力和蜀汉送给吴国的投石车不可同日而语,要差上许多。
师父领进门修行个人,到了这个时候吴主开始后悔当初结盟过于痛快了。那个情况下吴国点出来要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蜀汉多半也是答应的。可吴主为了让吴人蜀地能多学一些东西,多打探一些东西,留的时间久一些,说的就比较笼统。
这一含糊不清,人家蜀汉答应了,回过头来吃亏的还是吴国。若是没有那么贪心,现至少掌握了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而非是一个威力锐减的半成品。
北伐结束,吴国也是占领了许多地盘,扩大了自身的领土。不过比起蜀汉的一切掌握之,吴国就要悲惨了许多。荆州大都督施绩返回江陵后不久,重伤不治而亡,这使得吴国顿时支柱。
临死之前,施绩上表再三说明了吴国和蜀汉联手的必要性。魏国和蜀汉的实力都凌驾于吴国之上,这个时候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联合蜀汉抗拒曹魏,吴国还有平衡三方势力,维持自身展的余地和机会;若是反其道行之,联合曹魏对抗蜀汉那便只有自取其辱了。
从施绩的角考虑,蜀汉和曹魏都是不可信任和长期依靠的,但是联合蜀汉可以让吴国有时间和机会展,反之便是加速灭亡。
放到平日里这番肺腑之言一定可以得到认同,无奈今时不同往日。北伐之后吴国元气大伤,强行出兵的后果是士卒将帅多有阵亡,国内经济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库的积蓄也见了底儿。
要命的是江东的山越开始蠢蠢欲动,而国内一时可以征调的兵力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姓比任何时候都厌倦战争,朝堂上的议论也是站了北伐的对立面。这些问题放到平时都不算是问题,但集一起呼啸而至,就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联合曹魏抑制蜀汉,这是江东许多世家的想法。吴国不像蜀汉一般,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和曹魏是死敌。做为魏蜀之间的“立国”,吴国要做的便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所属的阵营。
陆凯和吴主孙亮设计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投石车,可惜北伐之战投石车不说数被毁,剩下的也不太多。雍凉长安大显神威的投石车淮间地区并没有挥应有的战力。
这其的原因难以说,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失去了淮间的防线,得到了完整的江夏和南阳,义阳两郡,这就是吴国土地上的得失。和国内损失的兵员以及经济情况做一个对比,这次北伐吴国可谓是亏大了。
施绩许昌和蜀汉皇帝并肩作战,而死前的奏章又是“偏袒”蜀汉一方,这便成了朝群臣攻击的目标。不只是施绩,包括陆凯,丁奉内的一拨主张北伐的吴国武都打击的范围之内。
群情激奋的朝堂让吴主孙亮也不得不权宜行事,作为近臣的贺邵,王蕃当其冲,先后贬职外放。陆凯,丁奉,朱异淮间连战连败,都削去了兵权,一样贬职外放。
这些北伐派的人物被打压,朝的议论才松弛了些,总算给吴主孙亮喘息的机会。施绩,陆凯,丁奉,朱异这四名吴国的都督之才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位置是急需有人补上的。
吴主孙亮力主用陆抗为督镇守荆州,朝的世家群臣很是不满。刚把陆凯拉下马来,陆氏的另一位又握住荆州军政大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陆凯等一批北伐派的领是下了台,朝的门生党羽仍是极多的,一时之间双方展开激辩,一连数日都没能解决。
北伐派的意思很是明确,陆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