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大宋皇商》

ABC小说网(abctxt.cc)

首页 >> 大宋皇商 () >> 第五十八节:丝绸瓷器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abctxt.cc/64006/

第五十八节:丝绸瓷器(2/4)

织品也多有出产,彭、绵、汉、邛、蜀、眉、简七州都出绢和花纱。另外,麻布的产量也十分地高,每年上贡京师达六十六万匹。”

夏桑饮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我再给邵牧讲一个四川丝绸的故事。”

不等王诩回答,夏桑自顾自道:“我听闻一个商人说起,他将川帛与吴罗、湖绫在四川染红后,送到京师,经过梅雨潮湿,吴罗和湖绫尽皆变色,而唯独川帛不变,依旧鲜艳。后来川人才道出其中之秘,原来川人在蚕虫其眠将起时,用桑灰喂养之,所以其吐出的丝更易上色。”

王诩从夏桑的口中已经基本地了解到了北宋的纺织业的概貌,看来就如今而言,北方依旧是大宋的经济重心,南方目前要逊色得多。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和他施展拳脚的地方。

“正如上述,所以我们的生意才集中在那些地方,我也是许久才回来一次。”夏桑笑着道。

“我们的生意在那些地方发展的如何?”王诩关切地问道。

夏桑自然知道他手上的是王家的生意,所以也如实地答道:“也都还不错,从产出地运到各个重要的市镇然后再到卖出,我们已经做了有些年头了,所以一切都很顺畅。”

“两浙路的情况又是如何?”王诩很关心杭州的纺织业,毕竟一切都要从脚下走起。

夏桑有些叹息地摇摇头道:“差强人意,虽然产量很高,也不乏品质上乘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些问题。”

王诩不禁凝神,仔细地听着夏桑的话。

“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便说过,两浙诸郡,近年民间例轻疏糊药绸绢,以备送纳和买,夏税,岁岁如此,习以成风。而更近些的时候,便是绍圣元年,户部便以两浙蚕丝薄为理由,要求两浙的和买绢以及税绢不输实物,输钱代折。有此可见,两浙路的纺品问题甚大。”

“是何原因呢?”王诩没想到杭州的在此时的纺织业竟然和他心中的形象差了老远。

夏桑叹道狭小,分量不足。以罗来说,朝廷收购罗的标准是平罗每匹重十九亮,婺罗每匹重二十二两。而事实上婺罗所织罗一般每匹仅有有十一二两。所以为了凑够分量而掺用粉药,结果在粉药的腐蚀作用下,织品就被毁坏。”

“为何产不出符合要求的织品?”王诩有所不解地问道,照苏轼的话来说,不能产出合格的丝织品应该是普遍现象。

“蚕丝的问题,南方的蚕丝不似北方,比较细弱,所以纺织出的织品往往轻薄。所以百姓为了应付税赋以及和买,就只能作假。”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王诩不由得摇头道。

忽然想起夏桑口中的和买,王诩不解地问道:“所谓和买是什么意思?”

夏桑解释道:“和买又称和市,一是指朝廷向百姓和地主们购买粮食,买粮食时也称为和籴。二是指朝廷向纺户和商人们购买绢帛布匹。朝廷一般会在各地设置和买场,贴出告示,让原意将绢帛布匹卖给朝廷的纺户或是商人前往交易。原本和买设置之初,朝廷给出的价格比商人们给出的价格要高,所以很多百姓和纺户都原意将丝织品卖给朝廷。后来朝廷财政出现了问题,没有了足够的钱,又给地方官吏强派任务,很多官府就会底价强行购买纺户和百姓手中的绢帛布匹。因为商人和官府往往有来往,所以这些事就会落在百姓和纺户身上。有时候比之赋税更加让百姓难以承受。所以便会出现苏轼所说的问题。”

“如果以绵织品代替绢帛布匹纳税和和买,官府会要吗?”

“当然会要,而且官府还会很乐意,说不定出价会更高。”夏桑继续说道:“邵牧还记得我说过的陕西毛织品吗?”

“记得,怎么了?”

夏桑笑道:“之前我说的那些地方所产的纺织品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御寒功效甚差。唯独陕西的毛织品除外,但毛织品受畜牧所限,出产少,而且很贵。所以若能有地方大量地出产棉织品,不仅能赚很多钱,也能帮助朝廷解决一个大问题。”

“边

状态提示: 第五十八节:丝绸瓷器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