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082节 塞上秋来(上)(2/2)
个圣诞老人。有一年夏天,他曾一连三天都没有来,把我们急得呀,那个心急如焚、望眼欲穿、不知所措的样子,真是无法形容。第四天,他终于来了,送来了我们盼望已久的书报。交谈时得知,那几天没来,是因为生病了。众人一激动,马上就凑钱,到校门口的小买铺,给他买了一根当时最贵、最好吃的香蕉牛奶雪糕。那时的书报,虽订有几份,但不爱学习的我,除了看其中故事性稍强的文章外,大部分内容根本看都不看。这些故事性较强的书报,继续培养了我的读书兴趣,也使我对语文课越来越情有独钟。这是好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不好的一面是,我的看书行为不仅发生在课下,更多的却是表现在了课上,经常在课上偷看,甚至把课上看书作为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这种不良行为始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时表现得尤为严重,最终的结果是,书虽没少看,但学业也没少荒废。
中考落榜后,进入复读班的我,从此就与那些昔日昼思夜想、爱不释手且被称为闲书的读物彻底决裂了,相应地,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辅书籍则成了购买的主要对象。上高中之后,我来到县一中读书。一中离书店近,这样隔三差五便能前来光顾一次,或看书,或买书。去年秋天,离开家乡之后,就很少再来了,但这个简陋的书店,这个一路伴我从童年成长为青年的书店,却永远地矗立在了我心中最醒目的地方,成为我心目中最神圣、最伟大的文化殿堂。
恋恋不舍地离开书店,顺着脚下的路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了县城这个曾经久负盛名的广场。广场曾是县城的中心,是一个巨型平底天井,中央开阔平整,四周店铺林立,南北两头分别建有全县唯一的室内电影院和全县最大的露天戏院。在电影、戏剧、马戏流行的年代,每逢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就会蜂拥而来,把这里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庙会在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办,从二十一开始,到三十结束,二十四这天算正日子,所以在我们当地,赶庙会最通俗的说法也“过六月二十四”,或“过晒”(之所以叫过晒,是因为这段时间正值一年中天气最热时,在最热天出门,不是去晒,是做什么?)。而农村人一年中最闲暇的日子,也正是此时,这就使得历来的庙会实际上成了一个以农民为主的盛会。农民们不仅来看戏看唱,家里有农副产品的,如西瓜、香瓜、蔬菜,或骡、马、驴、羊等家畜,也不忘弄来进行交易。
儿时的我,冬天盼过年,夏天盼庙会,因为只有在庙会上才可以看到自己最喜欢的马戏。庙会之初,在广场中央,一夜之间就会搭起一座高大宽敞的蒙古包。观众们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花上三角钱,就可以走进这座神秘莫测的大帐篷,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享受一番精彩绝伦的、神奇的视觉圣宴。马戏是一种集武术、魔术、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的大杂烩,很受人们欢迎。在那个年代,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以看马戏为乐事、幸事,为人前人后百谈不厌的谈资。近几年,伴随着县城的大规模扩建,以广场为中心的县城中心也日渐转移,使得这里一年比一年冷清,往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的盛景已再难一见。在空阔寂寞的大广场,我转了一大圈,就渐渐天亮了。
顺着原路往回返的时候,街上的行人已很多了,熟悉的乡音也随之在耳畔此起彼伏。这使得我这个暂时的异乡人,对故乡的亲切感不由得倍增。到达火车站时,天已完全大亮,东方遥远的山廓上,沉睡了一夜的朝阳刚好露出半张金色的脸盘,它的四周是一片云蒸霞蔚的艳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