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再次换装(2/3)
的,被称为鸿儒,蔡邕就属于这个阶层出身的,这些鸿儒因为学问广博,所以很受人们的尊敬,往往一言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再后面一点的,就是地主阶层了,他们手里拥有大量的土地,只比士族阶层少了官职在身,靠吸食百姓的血汗过日子,这种人无不被百姓们所痛恨;其后是商贾,商贾的身份地位在汉朝是被无限贬低的,一般有身份的人是看不起商人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大量的钱财被握在商贾的手里,近些年来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诸侯试图拉拢一些富商大贾,用以扩充军备,所以商贾的地位反而有了一些提高;商贾之后才是像王浑这样靠一门特殊的手艺谋生的人,通常被称作匠师,这个行列里有铁匠、医官、厨师等等行业的分划;最后也是最底层的,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寒门士子。王浑是匠师,属于比较底层的一种人,除了一技之长,就别无长处了。当王浑看到敖老丈的书信之后,忍不住欣喜若狂!王浑不是王越,他不是个官迷,王浑高兴的是,自己的这门手艺终于可以光明长大的传承下去了。所以,没让敖烈等待多久,仅仅一个多月之后,王浑就从关中一路北上,来到了蓟城。
当敖烈亲眼看到王浑之后,不由得稍微吃了一惊。在敖烈的印象中,凡是能被称为某一方面的大师的人,总是上了些年纪的,而王浑无论是横看竖看斜着看,也不像是超过三十岁的样子。尤其是王浑在洗漱过后,洗去了一路的风尘,刮掉了杂乱的胡须之后,俨然变成了浊世佳公子,不但相貌清秀,而且和铁匠惯有的孔武有力形象也是相去甚远。
经过一番详谈和考察之后,敖烈确定了王浑的工艺真的很出众,至少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匠师了。所以,敖烈放心的把军备司统领的职位授予了王浑,并且给王浑安排了一千名工匠和铁匠做学徒。这一千名学徒是敖烈早就准备好的,在敖老丈写信之初,敖烈就已经让鲁肃着手征召了。为了这一千人,鲁肃可是煞费苦心,差不多把幽州境内三分之一的匠师都聚拢过来了。任职之后,王浑直接向鲁肃索要一应所需的材料,并且定期上缴军备就可以了。除了鲁肃这个顶头上司之外,王浑不用向任何人汇报自己的工作进程。
对于敖烈的这一安排,王浑也显得很满意,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更加专心的冶铁并制造各种武器工具了,不会有那么多的外力因素来打扰他。初期的工作,敖烈与王浑商定,暂时以军用品为主,等以后在制造农用工具等物品。
短短三个月之后,王浑就上缴了第一批物资军备。这些军备全部都是用王浑特制出来的浑铁打造的,除了大刀、长枪和弓弩之外,还有两万副浑铁重甲。这些重甲是按照敖烈的图纸制作出来的。敖烈借用了后世隋唐时期的铠甲样式,再加上一些适当的修改,敲定了这款铠甲的框架。在锻打过程中,王浑一边锻打一边思索着铠甲本身的各种利弊,数次和敖烈进行讨论,最终制造出了这一批重甲。重甲共分三层,最里面一层是熟牛皮加透气的布料混着装订到一起,起到保暖、透气和减缓撞击力的作用;中间一层是用铜和铁浇灌到一起,然后绞制而成的合金丝,既能起到固定内衬的作用,也能起到分化外力撞击的作用;最外一层则是用浑铁打造的铠甲外形了,这一层的浑铁足足有三寸厚,这个厚度在汉朝已经是铸造铠甲工艺的极限了,不可能再有谁做出更厚的铠甲出来了。三寸厚的铠甲表面,印刻着鱼鳞的形状,这样既美观,也能增加铠甲的抗性。最后王浑还让工匠在铠甲的表面涂刷了一层明亮的清漆,起到突出着甲者的身份和保持铠甲的耐湿度双重作用。
单单是一副这样的铠甲,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要不是敖烈给王浑下了死命令,让他尽快制作出两万铠甲来,王浑不想刚一上任就完不成敖烈的要求,拼了命的日夜赶工,否则着两万副铠甲还不一定能完成呢。最后,这两万副铠甲被敖烈命名为浑铁明光铠,配备给了血杀营和虎贲营的两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