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二十九章 参禅开悟2(2/3)
回都要透过!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非常玄妙,那就是没有好好用功。对于用过功的人来说,这个东西根本就是一个现实,就非常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每个觉都在其中,每一念都能了知,同时大千世界都在整体之中。也就是所谓森罗万象,无不林立。但你又是一念自在,不为那些名名利利所动。这个时候你用功,才说是用到点上了。
人做选择,永远不能用物质和情感做人选择的标准,而永远用了生死,了烦恼,也就是道的标准,选择和决定一切作为你的人生选择标准。这个主次就分清楚了。有了道,你做什么都不误;你有了情,有了物欲,你不但做不了,还受伤害。因为那些东西都是纠缠人的,只要你入进去,必被其缠身,必让其烦恼,也活不自在。结果忙了半天,身体都被搞得不行了,其实就是被它束缚,被它粘连了。严格意义上讲,每个人身体的病都是心性里面的障碍,它的反应。
小疑小得,大疑大得。大得就是你得到了。参话头本身我们是参的是大疑。因为是大,所以得到答案的时间慢。有可能是十几年,有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当下。谁也不能去猜测什么时候有得,得叫悟。你只能决定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得是自动的。要是为了得不断去追寻,那已经离开了话头,永远不得悟。只掌握你的话头能够抓得住,悟不悟是它的事儿,不是你想不想的事儿。我们人生有时想偏了,总想要悟,其时越悟就是有心了,有心就是你进入有为了,就是有所得。佛说:我以无所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他有所得故,就不能得正知正觉。如果你想有所得的心去猜测,怎么能得到呢?
中国人与“三”字是有缘的,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先贤认为,天有三宝。即日、月、星;人也有三宝,即精、气、神;数理上有三才,即天、地、人。与三有关的成语就更多了,而且无不具有“份量”,比如三纲五常、三足鼎立、三皇五帝、三人为众等等。
禅宗与“三”也有缘,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苏东坡则用三首七绝来注明“未参禅前”、“参禅时”与“参禅悟道后”的心得。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弹悟道以后的心境则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青原惟信弹师说得更直白: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著;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摆脱了佛法的束缚,否定了对佛法的执著,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诣。
众生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曾说过的几句话,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的一个“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第二境界则是对奋斗者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