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2/3)
到了一起去,土豆是个好东西啊。如果是在万历年后任职的官员,又真的是想要为吃不饱的百姓考虑的好官,就应该要想想如何提升粮食产量。特别说到万历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徐光启在翻阅了大量的农政资料后,看到了前人所做的良好示范。
万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泉州饥.荒中,当其他的粮食都已经因为货源紧缺而开始价格飙升时,土豆由于其稳定的产出,让百姓们依靠着它渡过了灾.荒。同样在是万历二十二年,福建灾.荒的时候,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甘薯,称其为‘金薯’,赞誉这种高产的作物帮助百姓渡过了饥.荒。
徐光启拿出了一份奏折呈交给了朱由检,“皇上,臣在嘉蔬署颇有所获,前日上呈的《甘藷疏序》里还并不全面。这些从洋人那里引入的番薯粮种适合南方的气候,若是要移植北方,藤种收藏的问题是一大难事。难怪放翁先生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菜户营的菜农们已经把这个难题解决了,就是像藏着菜果过冬那样,可以用窖藏的方式来保存署种,而有了这个办法,就解决了育种的问题,如此一来真是一个大好消息,在北方种植的产粮甚至会比南方更加的多。而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粮食歉收问题,总算是有个解决的办法了!”
朱由检看到徐光启脸上藏不住的兴奋,这个突破在明朝而言,简直是要改变整个大明根源性衰败之一的突破。但是徐光启的兴奋劲头也才这么一下,又板起了脸孔,“但臣还是有所担忧。”
如果这个外来的作物真的如此好,那么为什么从可以考证的万历二十二年,到如今的三十四年之中,都没有被全面推广开来呢。金学曾还曾经总结了引进番薯元老陈振龙的经验,他撰写了《金薯传习略》,为什么番薯仍然没有被大家接受呢。
徐光启明白这里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有些真实的理由可以意会不能言传,党.派政.治上的倾.轧造成了施.政力度的低下。
要推广一个外来的东西,没有坚定的决心是完成不了的。百姓们对外面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你说这个粮种高产量,又怎么作保。若不是到了像是发生灾荒的地步,他们不会轻易尝试自己不懂的东西。
“皇上,番薯是好物,只是想要在北地的推广,恐怕还有难度,百姓们对这个东西不熟悉,要想种植也不容易。”
朱由检把一份已经拟好的旨意交给了徐光启,“子先不用多虑,这件事情朕办定了。近日从各个藩王手中收回来的田地已经要陆续分给流.民,他们想要拿.土.地也要接受朕的条件。在那些地方凡是试着种植番薯的,一律免去两年的田.地.税。嘉蔬署的那群菜农既然手艺如此好,也不能闲着,光给朕种地种得好不算什么功绩。让他们几个人一组,轮流着出京去传授那些种植的心得,凡是有所成的,都可以得到赏银,这笔银子就从朕的内库里面出了。”
徐光启听了眼前一亮,要是朝廷真的如此有力地促成番薯的种植,那么在北方的大面积种植确实是有完成的希望。免去田赋对于百姓而言,特别是那些刚才安顿下来的流.民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其实流民也知道这几年北方的天气不好,传统的作物产量不高,即便他们不会用全部的土地来种土豆,但是也一定会开辟出一些种植的土壤来。而且朝廷还下派京中的种植好手,如此一来成功地几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那么南方几处藩王属地中,所捐献给朝廷的田地又作何打算呢?”徐光启没有忘了在湖广等地还是有几个藩王封地的。那里的粮.食.问题相对好一些,不像北方这些年总是犯.旱.灾。因为皇上的政.策是流.民回到原,籍去分取藩王的捐地,那么南方一带的流民少,这些土地就也没有很人去领了。
“他们自然也有他们的任务,朕总不能厚此薄彼吧。”朱由检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藩王,“既然田地他们已经捐献给朝廷,有了地就不怕没有人种,那些土地上雇佣一些农民,而根据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