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我有一百个问题1(2/4)
亲。现在天上突然掉下个圣人老聃做祖宗,当然乐不可支。皇帝和道士们在祖宗问题上一拍即合,佛教的麻烦从此不断。转过年来,道教开始发难——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六月,太史令傅奕上疏,请废佛法。
他在奏章中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狡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
这篇奏章攻击力极强,对佛教的指责招招致命,且直指皇帝心中的隐痛。
傅奕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灭佛的,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已经有过两次法难。
第一次是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太武帝早年信佛,后来受到信奉道教的大臣崔浩和寇谦之的影响,成了一个道教徒,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道教皇帝。
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下令,王公百姓不得再向僧侣施舍钱物;同年9月,开始捕杀名僧;
到了445年,太武帝终于发出了绝杀令,在全国范围捕杀佛教徒、焚毁佛经、佛像。
诸有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也就是说,所有的寺庙、佛经、佛像,不管什么情况,统统烧毁;所有的僧人,不分年龄大小,全部活埋!
在游记》里,唐僧师徒曾经经过一个灭法国,那里的国王发愿要杀一万个和尚。得知此事,师徒四人非常气愤,觉得这个国王实在是太残暴了。
但实际上,历史远比文学作品要残酷得多,魏武灭佛之际,一年之内便坑杀僧尼数十万!
据说当时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凡是秃头的格杀勿论!致使一些不长头发的或头发比较稀少的老百姓也惨遭牵连,死得不明不白。
第二次灭佛事件则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捣鼓出来的,灭佛的理由据说是一位叫张宾的道士给他上了一条最新的讖语,上面只有六个字——
黑衣人夺天下。
黑衣人是谁?如何可夺大周的天下呢?宇文邕思来想去,矛头再一次对准了僧人。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僧人往往穿深色的粗布僧衣,僧衣的顔色到了唐朝以后才渐渐丰富起来。
莫非黑衣人夺天下,是指和尚中会有人篡了大周江山?宇文邕觉得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为表示自己的理性和公正,宇文邕下令召开一次儒释道三家的辩论大赛,以辩论结果来决定扬弃的标准。
然而周武帝毕竟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这场辩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皇帝的干预下,佛教大败。但是道教也未胜出,倒是儒家成为最后的渔翁得利者。
紧接着,周武帝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铲除佛教,所有非儒家的经典一律烧毁。
据说当时一个叫慧远的名僧,当着周武帝的面,气愤地说道:“你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之人,将受阿鼻地狱之苦!”
而周武帝的回答却是:“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颇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门风范。
其实周武帝灭佛跟百姓有什么关系呢?他真正觉得踏实的就是防范了那个“黑衣人夺天下”的谶语,从此周氏政权可以永固了。
把王权跟百姓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古代为王者最喜欢使用的伎俩吧。
然而世事难料的是,周武帝死去仅三年,隋朝就代之而起,结束了宇文家族的皇祚,并一统中国。
“黑衣人得天下”这句讖言,居然应在了隋文帝杨坚的身上!
杨坚出生在般若寺中,据说出生时浑身发寒,一副养不活的样子。当时般若寺中有一个叫智仙的尼姑,救治了小杨坚,于是杨坚的父母就将儿子托给这个智仙抚养。
智仙给杨坚起了一个小名,叫那罗延。
那罗延是梵文音译,“金刚力士”的意思,这与他的本名“坚”,有意义互通之处。
“杨坚,你以后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