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评新政(1/3)
“我在谛释兖州时曾遇到一个在县城里带着两个孩子乞讨的妇人,我觉着两个孩子可怜让段璐做主带她和两个孩子到我们落脚的地方吃了顿饱饭。我问那妇人的来历,她却支支吾吾不肯讲,只说是死了丈夫没了田地,就带着孩子乞讨为生,吃完后就匆匆的要走,说是流乞之人要每日午时到县衙签到,要不就会被拿起来问罪。
你知道我向来疑心比较重,就去细查了一下,结果发现那妇人原来是谛释其他地方的人,是死了丈夫以后弃了自己田地带着孩子出来乞讨的,谛释刑律‘弃田流乞者,遣原籍秋斩’,那妇人是怕自己原籍在谛释的事泄露出去,被押回去杀头,所以才不肯说来历。
我当时奇怪,田地是这里百姓的生计所依,怎么她会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扔了田地出来做一个被人随意欺凌的乞丐,就多注意了一下农家的事,结果到真有些收获。
林宾新政之初派人彻查谛释户口,严格按人丁重新分配土地,土地贫沃搭配,力求分地时能公平,然后以新编的黄绫册相当于户口统计簿)为标准按户向各村、县、州征赋税,拉徭役,又积极治灾,在开始也确实使百姓安乐。对于有大量封地和庄客私卫却纳赋税极少的贵族,林宾在新政中严格规定了贵族不同爵位所应享有的封地数量和应该缴纳的赋税比例,又严格限制了贵族庄园中庄客和私卫的人数,还把地方的赋税缴纳情况和当地的贵族挂钩,一旦地方赋税欠缴就要由当地的贵族补足,这些政令的实施估计能在新政初始的时候极大的增加国库收入,也让百姓的负担不会太重。
但林宾为了增强军力又立了军功制,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军功进爵为贵族,后来谛释几次征战大胜而归,进了一大批新的贵族,这些新贵族都在自己乡里经营起庄园,招募自己的私卫庄客,他们占了乡里的地却依贵族的特权只交极少的税,招了乡里的人入了自己庄园却没有人去改黄绫册上的户籍数量,百姓们明明田少了,人少了,可交的赋税却不少,再加上林宾定制的黄绫册十年改一次,这十年中地方上就是死了逃了人,也要把他们的税赋交足,那剩下的百姓负担自然就重了。还有好多百姓不堪重负求着哭着要贵族收他们做庄客,贵族就去找当地的官员通气,谛释的官员都是靠世家贵族举荐上来的,其中利益纠葛,又怎么会不帮忙?庄园坐大,纳税却不变,普通农户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一旦赋税交不足,官员的考评就要下降,当地的贵族就要补税,两边谁都不乐意这样,就逼着老百姓交足税赋,有些地方的百姓被逼得没法活就逃,结果逃走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人就越来越没法活。逃了的人有点儿力气、有点儿能耐的多数会被其他地方的贵族庄园收留,等黄绫册十年一改的时候到了,贵族的庄客私卫都出来扮农家,黄绫册上的户籍数自然不会少,有得地方甚至还会增多,等查户的人一走,庄客还是庄客,私卫还是私卫,普通农家还得一人担着几个人的税赋熬日子。现在谛释百姓安乐,安乐的是被贵族收做庄客私卫的人,却不是谛释一国所有的百姓。”
卓浪似乎对我说的状况并不清楚,面上显出疑惑,我又继续说了下去:“至于吏治清明,我也好巧不巧遇到过逃到深山捕猎为生的兄弟三人,他们的父亲是谛释南部罗州昌化郡的郡守,昌化近甘南,土地贫瘠,在那里做个四品郡守就意味着没有显赫家世,又人脉不广。
林宾对地方的财政卡的极严,为防官吏贪污就要求每年春天各州郡的地方官员都要到谛都谛释国都)向户部的人报账,讲清楚一年的收入支出,有节余的上缴国库,有亏空的按量补贴,看起来挺合理,可地方手中余钱不多怎么对付夏秋季节里较大的天灾?一旦有了天灾到谛都求赈灾的银钱,先要有户部的批文查问治灾所需的银两数目,然后由人带回去核算,盖上地方主官的官印再回谛都取赈灾的钱粮,救灾如救火,离谛都近的还好说,离得远了,这么一来二去早不知道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