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教育理念(2/3)
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p钟繇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p
此时只见一牛,一驴,一马,三人并肩膀同行。在这乡野田间也算是一道奇特的风景了。这说话间,三人就来到了宋家祠堂。/p
“戏大人亲身光临,宋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啊!”这宋家族长宋田热情地招呼着游志与繁钦,然后转身对着自己的儿子宋翼严肃地说道:“翼儿,你继续去牧牛吧。钟夫子可是跟我说了,你最近的学业可是不精进呀!你牧牛完后,可要严加努力自己的学业才是!”/p
“是的,父亲。”刚才还和游志神情自若说话的宋翼,转眼就低眉顺目地去放牛去了。/p
虽然父亲宋田对着儿子宋翼教导有些严肃,但也不亏是一名严父慈心。这古代世家大族本就很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导。就如曹操自己也曾经在《善哉行》中感叹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这意思就是说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的教育过。/p
名词解释:“三徒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宅的故事。/p
“过庭语”,在《论语·季氏》记载曰: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p
上文的意思是: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和长辈面前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就叫“趋”。所以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就低着头“趋”。孔子看见儿子后,就说:“站住,学诗了吗?”儿子答曰:“没有”。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儿子孔鲤回答:“是”,于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答曰:“还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儿子回答:“是”,于是退而学礼。/p
所以这“过庭语”,是指承受父训。以喻长辈的教训。父对子的教育,古代因此称为“庭训”。/p
虽然游志觉得这是宋父对儿的一片良苦用心,但是游志也认为这宋父也是有些教育不得当之处。因为这宋父可能遵从的是儒教的思想,所以对这道教有些不通习。这道教他也是总结过教育的理念,这其中在后世比较有名的叫“教子七不责”。/p
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子女,要在众人面前给子女尊严。/p
二、愧悔不责:如果子女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继续责备,但要多加观察,避免子女的忏悔仅仅是流于表面。/p
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子女。如此时责备,子女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不夜不成寐,要不噩梦连连,对健康不利。/p
四、饮食不责: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子女,这个时候的言语指责,容易造成子女脾胃虚弱。/p
五、高兴不责: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