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济世书(五)(1/2)
一屋子的学生,等了许久等不来先生,面面相觑,最后齐齐将目光投向了穆华夏。/p
穆华夏在这里坐着也确实显得突兀,倒不是说他优秀到鹤立鸡群,只是他是这里唯一一个没挨揍的。/p
迎着一个个好奇的目光,穆华夏无奈地摊摊手,“我也不知道先生去哪了啊......”/p
“那现在怎么办?”有人小声发问。/p
“直接回家?”穆华夏思忖良久,试探着道。/p
果然那一群孩子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坐在座位上,一点儿都没有昨日里上蹿下跳的胡闹劲儿。/p
穆华夏耸耸肩,大致算了算时间,将桌上的书尽数收回包里,然后在众人充满敬意的目光下,径直走出了学堂。/p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挨完训还能这么我行我素,英雄!/p
穆华夏并不知道,他简简单单一个审时度势的决定,让他在学堂的形象瞬时间又高大了不少。/p
但此刻日头尚早,他若是这时回家,少不了挨一番盘问,虽说错不在自己,但若是将前因后果跟穆节讲清楚了,穆华夏少不了牵连受过。/p
所以穆华夏出了学堂,只是在街上闲逛,北宋的街市,热闹非凡,穆华夏边走边张望着,看着新鲜也觉得有趣。/p
就这么走着,不想就走到了孔庙。/p
煌煌庙宇,经了数朝皇帝的扩建,如今更是气派非凡,当初那个周游列国而终不得志的落魄先生,在遥远的后世封侯封圣。/p
穆华夏远远地站在孔庙门前,望着主殿袅袅而上的香火,一时出了神。/p
“上课时间,你不在学堂,在这里干什么?”/p
突如其来的质问把穆华夏吓了一跳,他慌忙扭头,看见是许生才松了口气。/p
“先生不在学堂,学生自然不在学堂。”/p
许生轻轻哼了一声,竟是没再训斥,反与穆华夏并肩站在门口,“在想什么?”/p
“在想孔圣人,”穆华夏抬头看着高悬的匾额,“圣人生前落魄,身后竟享着百世供奉,可见世事无常。”/p
许生又哼了一声,“稚子之见。”/p
穆华夏愣了愣,扭头看向许生,“那依先生看,该当如何?”/p
“圣人生前聚天下有识之士而讲之,谈何落魄?君子固穷,可也算是落魄?”/p
“圣人周游列国终郁郁不得志,终归乡里着书讲学,又如何谈不得落魄?”/p
穆华夏的声音放得很轻,语气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与疑问,所以尽管此地是孔庙门前,却让许生有了一种身处学堂的感觉,于是他端出了先生的语调。/p
“‘孔子在陈,曰:盍归来乎!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p
穆华夏思索了片刻,轻轻摇了摇头,“学生不懂。”/p
“圣人此言,是说游学四方所见之士,未有过于在门狂简之诸贤,而此学所托传诸后世而不泯者,不越于吾党矣,”许生说罢低头看了看穆华夏,“懂了吗?”/p
穆华夏懵懵懂懂地点点头。/p
“说说看,懂什么了?”/p
“《礼》言‘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圣人回乡着书,只因认为家乡的读书人可使其道不孤。”/p
许生满意地笑了笑,摸了摸穆华夏的头,“孺子可教。”/p
说罢,想了想,又接着补充,“至于圣人周游列国,又何尝只曾同诸邦君讲学?耦耕荷蓧之丈人,拏舟之渔父,阙党、互乡之童子,凡有意者,圣人皆为其传道授业解惑,此方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p
“学生受教。”/p
许生点了点头,看上去心情好了不少,穆华夏趁势问了一句,“先生打算什么时候回去上课?”/p
许生的嘴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耷拉了下来,穆华夏暗自叹了口气,这老先生气性还挺大。/p
“学生读史,知子路亦曾轻侮过孔圣人,后又想拜入圣人门下,圣人不咎其过,反收为弟子。学生闻此,方知有教无类。”/p
许生看了穆华夏一眼,“这话是说给我听的?”/p
“请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