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过过招!(1/3)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古文人『骚』客兴趣所至,无不以舞剑为此增添雅兴。/p
从古至今,不乏文武双全之人。文者,可安天下;武者,可震四方。/p
有武不懂文者,视为莽夫也;懂文不通武者,乃无用书生也。/p
朝堂设有大武试,其意为选拔天下英雄豪杰,乃武者们踏上成功之路的最佳途径,既然如此,何不社下“大文试”。/p
所谓“文武”,此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有武必然有文,有武又岂能少的叫文呢?二者可以说是互相依附,不可分割。/p
如此一来,亦可为科举制度铺彻道路。/p
商之舟所提的想法,恰是应了唐王的心中所想,为太子助威增势,又可选拔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的妙计。/p
大文试的召开,唐王可是不担心结果如何,就李长生的文采,绝可称得上斐然成章,下笔如有神,是个好苗子。/p
大文试,此等考试表面上为选拔优秀人才,实则是为某些人量身打造。只不过是二人心照不宣罢了。/p
“如此想法甚妙,武者,戎马纵横平天下;文者,挥毫泼墨治天下。文武之试,乃帝国立足之本,诸如大武试、大文试这类考试,应是多加推行才是。”/p
得到了唐王首肯和大力赞成,商之舟更是多了几分底气,此乃实施教学改革的其中一环,也是颠覆传统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p
唐王起身来,走到室外,透过镂空的窗户,背着手,注视着远方,说道:“不知老师心中对此可有什么想法?”/p
依他对商之舟,老师既然能够提出此想法,必然是早有思虑,不过是方才说出来罢了。/p
商之舟亦是从位置上起身来,走至唐王身旁,二人并肩而立,道:“陛下离开了学校已有十余载,要不要一起走一走?”/p
李牧尘欣然同意,于是,师生二人走在安静地校园中,沿着未名湖徒步而行,一边走,一边说:“依老夫之言,我朝已有科举制,若是‘大文试’与科举无二,设立此考试的目的也将毫无意义。”/p
“不错,若是与科举一样,也不过是增加了一次考试而言,根本无法推行教学改制,不知老师可有奇颖想法?”/p
“奇颖谈不上,倒也有着自己的几分见解。”商之舟说道。/p
“还请老师不吝赐教。/p
唐王李牧尘从不以皇者自居,无时无刻,他更像一个好学的学生,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p
“文试,当是一件雅致之事,如若仅是考试,岂止一个‘俗’字了得?大文试不似科举,而是要选拔全方位人才,自然是有着异于寻常考试的规则了。”商之舟说道,“普通考试,仅是测试考生们的文采,而大文试则要全面都要涉及。”/p
“如何全面涉及?”/p
“琴棋书画,诗酒歌茶,乃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最为乐此不疲的事情。古之兰亭下,雅人聚集此,流觞曲水,众人『吟』唱作诗,好不欢快舒畅,乐于山水间,当真人生一件快事。”/p
唐王似是明白了些什么,说道:“老师的意思,大文试所要考的内容,便是琴棋书画之‘四艺’?”/p
商之舟眯着眼,笑着点头,他说道:“不错,正是如此,不知陛下意觉如何?”/p
“老师的想法正合朕之心意,唯有全面发展才是长久之道,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非朕之想要。”/p
唐王说道,他这辈子都讨厌的便是那些拘泥顽固之辈,不懂何为变通之道?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所淘汰。/p
世上之人,无论在位当权者,还是民间百姓,都要顺应时代,而非对抗时代。正所谓:顺则生,逆则亡,便是这个道理。/p
“此次考试,设立琴、棋、书、画四项考试,参见考试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所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考试。当然了,若是有人对四项考试皆是擅长,都全部参加。”/p
第一届大文试,与所有人的考试都不同,不再单一考察学子们的做文章的能力,而是针对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