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谁更执拗(4/5)
,称河西的诸将士,以及胡人诸部听闻安思顺要卸任,纷纷请求朝廷让安思顺留任,一些胡人甚至割掉自己的耳朵、划伤面颊,向朝廷表示一定要留下安思顺的决心。这是大事,阿布思业已叛乱,万一再因节度使的调动让河西生变,朝堂上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唯有安抚住安思顺。
薛白看过,苦笑道:“这便是左相曾说过的,安思顺对朝廷的忠心吗?”
陈希烈道:“忠心之余,谁无私心呐?薛郎可敢自诩舍人,你可甘愿。”
薛白道:“王忠嗣无私。”
“闲话少叙,拟旨吧。”
薛白遂又拟了一封给自己心里添堵的旨意。
也许是因为他知道历史的走向,如今已愈发感觉到大唐的边镇开始像煮沸的水一样晃动了。
西绣岭依旧风光旖旎。
薛白于是到宫门请求觐见,想要说说安思顺之事。
他等了许久,见到杨国忠来了并被引入宫中,之后才有宦官过来,赔笑道:“薛郎请回吧,圣人今日有国事处置,不打牌……”
~~
如今在李隆基眼里,杨国忠是一个能干实事的股肱之臣,薛白则是一个只能如李白一样待诏翰林的供奉。
个中的差距在于,杨国忠知道天子的想法,能顺从圣意把事情做好,而薛白则有太多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认为社稷如何如何会更好。
从王忠嗣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薛白因为同情王忠嗣,而忽略了一个功高盖主、跋扈不驯,还过份亲近储君的将领对家国社稷带来的威胁。
当然,薛白还年轻,需要锤炼。只能说擢拔他为中书舍人,有些太快了,拔苗助长。虽说是表彰其在南诏之战中的功绩,但也该到了敲打敲打的时候。
于是等杨国忠前来觐见,李隆基便先抛出此事,做为谈论大事之前的一道开胃小菜。
“臣亦认为,薛白骤得高位,太过跋扈了,确该磨砺。”
杨国忠当即领会了圣人的心意,琢磨着,该如何把薛白贬一贬。
可仔细一想,却暂时不好寻由头,朝廷对外称王忠嗣是病逝,薛白的欺君之罪便不好宣诸明面,而其人虽看起来浑身是把柄,真要对付起来,却是既无贪墨也无怠政。
更何况,眼下对付安禄山要紧。
杨国忠遂话锋一转,又道:“只是,薛白才从南诏归来不久,还请容臣寻一个恰当的阙额。”
“杨卿看着办,莫忘了。”李隆基心思并不在此事上,想着河北之事,微微蹙眉,“孙孝哲与太子的冲突,想必你已听闻了。”
“臣听闻了。”
“你是宰相,以为该如何处置?”
杨国忠干脆利落地道:“臣请斩吉温、孙孝哲!”
这是元载的建议,不必给出理由,因为这本就是不太方便说出口之事,只需摆出了坚决的态度,迫使圣人下定决心。一旦处决了吉温、孙孝哲,难题就会被推到安禄山头上,杨国忠就能掌握主动权。
前提是,务必扛住圣人的压力,得让圣人感受到朝臣对安禄山一系的强烈不满。
然而,李隆基已目光深邃地盯住了杨国忠,迫使杨国忠低下了头。
“斩吉温、孙孝哲容易。可朕问你,安禄山遣使回京献俘,人却被斩了,后续如何安抚?”
“臣以为……安禄山纵容、乃至于授意部属行凶,朝廷该遣使问罪,罢其范阳、平卢节使度。”
杨国忠语气微有些颤抖,显得底气不足。
“何人可代?”
“臣有两个人选,一是哥舒翰。”
杨国忠拜相以后便在笼络哥舒翰,如今彼此关系还算不错。倘若哥舒翰调任范阳,陇右出了阙,元载因王忠嗣的关系举荐了李光弼为节度留后。
然而,李隆基直接皱了眉,凝视着杨国忠,是在怀疑这位宰相的能力。
近年来,青海大战频发,与吐蕃之间局势激烈,同时西域也是纷扰不断,这种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调动哥舒翰。
杨国忠在这种军国大事上确实没见识,感受到圣人的不满,心虚不已,假装自己是抛砖引玉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