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视势定计(2/2)
官,可以任命所辖郡县的地方官员。后因权力过大而改为刺史制,刺史只对所属郡县有指导权,地方郡县的最高长官由朝庭任命。具京城长安探报:有大臣言:各地纷乱不止,奏请恢复州牧制。朝庭已经通过,很快将任命各州州牧。东汉地方一十三州之下设郡、国、县sān_jí,郡最高长官为太守,国最高长官为国相,县最高长官为县令。‘国’实际上就是由开始的帝室嫡系子弟的封地衍变过来的,比如冀州九个郡国中就有六个是‘国’。当年让这些膏腴子弟把冀州几乎霸占殆尽!所以才有膏腴子弟不识五谷之说。实际上,‘郡’和‘国’的级别基本上是平级的,但大部分‘国’的管辖范围都要小于‘郡’。
州视刺史之治所所在地不同而称呼各异,如徐州原名彭城已无人称之;并州刺史治所曾在河西,也曾在晋阳;而现在的并州刺史韩遂却客居在西凉。冀州治所在邺城;荆州治所相继曾在南郡和襄阳,一般所称的荆州是南郡。幽州治所在蓟城,也就是陆游诗中的蓟州;开始时则在涿郡。杨州治所现在在寿春;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马上就要让袁术给赶到曲阿(秣陵)去了。洛阳周边称司棣,长安周边称三辅。
总之,乱套的年代、乱套的体制、乱套的官员。而且还越理越乱!
为落实下一步的计划,我近几天刻意的接近卢植和蔡邕。接近期间同他们大谈如果要拯救汉室,就要忍辱负重、曲线救国、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诛除逆贼、澄清宇内、造福百姓等等。没想到让两个老奸巨猾的老人一眼给看破了!直接了当的问我是否有话要说?如果有就不要绕弯子的直接说,他们会尽力帮忙。我只得红着脸说:还没想好。就狼狈的逃走了!想利用两位老人的名望去做些事,当然需要筹划清楚了才能向他们求助。
我把重要的谋士均请来一起分析一下局势的变化。从情报上看:董卓是在刻意的修好与各路诸侯的关系,其对大敌袁绍和曹操都有求必应。因而,徐州也有必要出招,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中,老陶谦就是利用这个机会示好与董卓,并上上迁都贺表,而获封溧阳侯、安东将军徐州牧。
我准备亲自去一趟长安,贿赂一下董卓的近侍,并由卢植、蔡邕去密信联络朝臣举荐我为吴郡太守。理由是:吴郡、嘉兴、乌程被严白虎所占据,并自称:吴德王。其私自称王,叛逆之心昭然若揭。我徐州当举丹阳之兵以讨之!这样既可把不听号令的丹阳握在手中,又可进一步获取江东。现在九江已传回消息,水军已经可堪一战。
对于我的意见,众谋士均言妙计。但只有郭嘉赞成我亲自去长安,徐庶不置可否,按徐庶以往对我言听计从来看,其实也是反对,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张昭、陈群、程昱三人是坚决反对。我一再的讲:要多带护卫,并有长安的密探配合及糜家的帮助。徐庶、陈群、程昱才点头同意。张昭则是说啥都不行,反复就是一句话:君子不立危堂之下。我只好说:五比一,就这么定了!其实,我和郭嘉还有一件事未公布于众:贾诩已经寻到,现在正寓居于长安。因而,必须要由我亲自前去游说、延请。
让卢植和蔡邕给王允和杨彪等写信时,却又卡住了。二人均说:王允乃逢迎谄媚之徒,与董卓极近不宜联络。我只好说:徐州在长安有暗探,查明王允多次密谋除董,只是做得隐秘而已。其乃是卧薪尝胆、假意逢迎,借以寻找机会锄奸。二人听后只好半信半疑的况,并请求他们配合我。当然,老陶谦也上了迁都贺表并附上贺礼。
一切准备都好了之后,我与典韦、郭嘉、陈群带足了金银细软和半车糜家已试制成功尚未开始经销的香皂,率两百铁卫又一次离开了徐州远行。本来郭嘉身体弱,我并不同意他去。他却说出了一大套的理由:其一、他自诩为我的影子。其二、他身体弱正应当:人挪活,树挪死。其三、他要去会一会那位我倍加推崇的‘毒士’。洒脱如郭嘉者,也会因才智而治气?我也就只好让他去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