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一年明月今宵多(1/4)
可惜的是康熙的一番爱子情深走不出后宫,那旨意就被宁寿宫的那位太后给拦下了,太后虽然是出身蒙古,可是并没有被自己血统里的某些东西影响过深,她比谁都清楚君王的过分恩宠不是福气而是祸事。
即使是再高贵的血统,也抵不过老天爷的天道循环,赏罚分明,人一生的福祸兴衰都是注定的,人力岂能动摇?先帝的一往情深只是让更多人齐心协力把端敬皇后往死路上逼,太宗的痴心不悔也没能留住海兰珠。
君王注定是天下人的君王,若是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人或是一些人的地位,那么这天下就不那么稳固了。是以分去君王过多恩宠的人,总是格外薄命些,是人力也是天命。
仁宪太后自来不曾拂过这儿皇帝的意,难得一次搬出祖宗家法,康熙自然得听从,想到太子早逝的儿女,更是觉得太后所言皆是正理,一个太子还有人惦记,若是自己封了皇太孙,只怕那些宵小更是不忿。
想起昨日太子福晋把那弘皙抱过来请安,黄缎子里裹着的玉雪娃儿,康熙心里就是一阵欣喜,感叹孝诚仁皇后去得早,不但没看到儿子长大,更是没机会抱着孙儿享那含饴弄孙的快乐,康熙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孝诚仁皇后的骨血都护得牢牢的才对得住她待自己的情分。
又想到太子自幼是自己一手教养长大的,胸襟气度都不是其他儿子可比的,康熙更是决心要补偿这个心爱的儿子,随口就把这个世子过到太子福晋名下,又传话给内务府,挑个好日子,等过些日子就把太子福晋封为太子妃吧!
也是给太子一颗定心丸吃,好让那些存心构陷的宵小心里有数。康熙自幼酷爱汉学,怎么会不知道“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谒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这个道理?
昔晋献公惑嬖姬之谗,申生忧死,国乃大乱;汉武帝信江充巫蛊,祸及太子,京师蹀血;晋惠帝有贤子,贾后谮之,乃至丧亡;隋文帝听后言,废太子勇,遂失天下。
汉人的朝代一直都是立嫡长子,历朝只要是皇后有嫡子,全部是嫡子继位!西汉,惠帝为高祖嫡子,文帝恰逢诸吕之乱,以高祖庶子身份继位,景帝为文帝嫡长子,武帝是景帝嫡子,昭帝因为武帝的嫡长子也是皇太子的刘据死于巫蛊之祸,才有机会年幼继位。
以史为镜,康熙当然知道汉人的立嫡不立长制度最大程度减轻了皇室内部的权利斗争隐患,而八旗议政不过是给了外人夺权的理由,为了爱新觉罗家的江山永固,太子必须稳稳当当地继承自己的位置!容不得别人置喙!
深夜读史的人当然不止康熙一个人,都是真龙血脉,哪个敢说自己就没动过心思?不过有人读的是汉书有人读的是唐史有人琢磨的是明纪。
自然各自品出不同滋味,有人嗟叹卫青去的早,卫子夫偏偏失宠,那异母王侯的外家李广利又太过狠毒,卫太子总归是欠些杀伐决断才让小人得手,反害了满堂儿女。就算后来孙子得位又有什么趣?
有人遥想李承乾玄武门前岂知自己已是末路?李世民一路铁马金刀打拼出来的天下果然还是归了自个,亲兄堂弟统统都灭了。想来李渊受了太上皇的敬封之后那样安静,到底是形势比人强。
更有人暗自感叹燕王的勤政爱民,一心为公,治下清明,徒手创了盛世最后还是被天下那些一味酸腐的坏事儒生贬低到尘土里,难道名正言顺就真的比安邦定国守土开疆更重要?
合上书,挑灯对着的无非是满心念着口里却说不出的心思,都睡去了,同一片皎洁月色里,各怀各的愁肠。
填民移川的诏令已经开始实施了,太子很得了些赞许,加上李佳氏的儿子被封了世子,更是高兴,他知道这是康熙对自己地位的再次肯定,脸上的笑意是一天比一天沉稳。
此时他可是记得自己是得了兄弟的助力,八阿哥一向是跟着自己大哥混的,不管他此次是有意投诚还是假意讨好,太子都不打算放过这个机会去拉拢他,成功了至少断了大哥一条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