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章 朝廷新军(1/3)
淮南东路,扬州城,宋大城。
宋时,原来扬州城蜀岗高地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而其西南的“罗城”被宋廷向南稍加扩展,是为宋之州城。
宋室南迁,江淮成了宋金之间重要的缓冲区。南迁以前,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对州城加固,作为江宁府的江北屏障。吕颐浩修建的“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其中北城墙在运河以南,全长四里;东城墙在运河西岸,全长六里;南城墙沿运河北岸,全长约四里半。
可以说扬州城三面皆是运河环绕,城中更是有河流通过浊流、官河通过,占尽水利。
虽然河北已是下了几场大雪,但是扬州的冬日显然没有汴梁城或者大名府那样寒风刺骨,绿草依然随处可见,天空蒙蒙的细雨柔柔弱弱,吹起风来秋意萧索,只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杈,提醒了人们,这已经是去冬日。
灯光随处可见,音乐随处可闻,运河穿过整个城市,桨声灯影里,青楼歌舞……
“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在扬州”。
自晚唐毕师铎、孙儒相互攻伐,扬州荡为丘墟。杨行密复修葺之,稍成壮藩,后周为打通大运河,南唐知扬州不可守,扬州城被其付之一炬。
五代战乱频繁,你来我往,扬州城再也没能恢复盛唐时的繁华和风采,它的地位也被明州、泉州这些后起的贸易口岸取代。
虽然在经济上被取代,因为宋室南迁,扬州城直面江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扬州州衙旁的大教场上,一排排士卒整齐肃穆,着上身,反手背后,目不斜视,正视前方。
多年不习兵操的较场,野花杂草早已经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精壮的汉子排满了较场四处,或步伐整齐划一,或枪阵叠刺连连,或满负重奔跑,一个个挥汗如雨,场面振奋至极。
两淮之地,干戈四起,良田大量荒芜,百姓民生艰苦,这每月三贯钱的饷银下来,也是吸引了一批批精壮的汉子。
一盆盆冷水迎头泼下,军官们大声怒吼道。
“你们忘了澶渊之盟吗?”
“侵我国境、杀我百姓,赔款称弟,奇耻大辱,岂能忘记!”
“你们忘了太原之战吗?”
“官军不堪,强虏破我太原,屠城灭民,此等深仇大恨,我等永远不会忘记!”
第三盆水又迎头泼下。
“你们忘了靖康之耻吗?”
“金贼无道,欺我中华无人。中华不自强,不夺回三镇,不恢复故土,我等誓不为人!”
熟悉的话语,相似的情景,又一次重现与众军面前,只不过上一次是在靖康元年的东京城,而这一次,却是在南迁后的扬州城了。
巡视的人也已经变了,东京城的那位大宋朝廷废黜帝子早已经不知所踪,眼前的却是大宋皇室的另外一位皇子,康王赵构。
“吕相公,你看本王部下的军士如何,是否可以和王松的忠义军媲美?”
赵构看着眼前一列列龙精虎猛的剽悍士卒,满意地点了点头。
朝廷移治江南半壁,财政匮乏,粮饷短缺,再加上江南连年干旱,地方上盗匪四起,朝廷能花费这几十万两银子,可谓是煞费苦心。
“殿下雄才大略,步卒精锐,真乃当世虎贲,老臣佩服之至!”
扬州知州吕颐浩倒是肺腑之言。眼前的士卒训练有素,勇猛彪悍,比之朝廷的那些个禁军们,不知道要强上多少。
大宋禁军,早已成了孱弱无能的代名词。
这位扬州父母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依然是勇猛精进,姜桂之性,老而弥辣。赵构在扬州编练新军,他鞍前马后,积极奔走,颇得赵构的器重。
但他在扬州以各种名目增加赋税,横征暴敛,使得民生凋敝,百姓困苦,城中商贾更是多有怨言。诸般不是,落在赵构和朝廷的眼里,反而是欣赏有加。
朝廷初到江南,百废待兴,有吕颐浩这样的肱骨大臣,能官干吏,朝廷可以免去许多麻烦。至于百姓之苦,民生之艰,那就另当别论了。
赵构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位吕老相公精明强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