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上膛上膛(2/3)
,显得分外显眼。无数登岸的楚军先登,如同被花朵吸引的蜜蜂一般,向着一张张白旗所在位置聚集。
他们用血肉之躯,拨开“黑潮”,护送着白旗不断前进。
兰午和同伴身上多处中箭,也亏得身着铠甲、戴着兜鍪和铁面,所以即便被射成刺猬,依旧安然无恙。
他们奋力拖曳着从船上卸下的滑橇,要按计划,将滑橇上的“管风琴”,拖到岸上高处,哪怕只是某个土丘,也得上去。
赶在敌军骑兵发动大规模冲锋前,让“管风琴”准备就绪。
眼前一处丘陵,距离越来越近,而护卫他们前进的同袍,伤亡也越来越大。
耳边又响起号角声,声音来自前方,且前方尘土大作,看样子,敌军骑兵已经在集结。
兰午心中焦急,呼喊着“动作快些!”,和同伴以及一些兵卒一道,奋力将滑橇往前方那土丘上拖推。
那里,就是他们的阵地,人在阵地在,阵地丢了,人也没了。
只有守住阵地,才能确保后续兵马顺利登岸,兰午明白自己任务的重要性。
官军从蒲坂强渡黄河,登陆军队必然面临西岸驻防周军的疯狂反扑,因为西岸一片平坦,所以敌军必然会出动骑兵,对登陆后阵型散乱的己方进行冲击。
所以,如何阻挡敌骑的冲撞,是登陆军队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对集群冲锋的骑兵,用火炮发射散弹最有效,但抢滩登陆时,没有充裕时间运送火炮上岸,毕竟火炮登陆期间,移动起来太慢了。
若光靠登陆步兵投掷火油弹、轰天雷,效果也不行。
用“一窝蜂”,聊胜于无,因为在没有障碍、没有结阵的情况下,步兵要和骑兵对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虽然铁丝网是不错的障碍,但是要在船只无法顺利靠岸的情况下,靠着人力泅渡把沉重的铁丝网弄上岸后,赶在敌骑冲过来前布设完毕,显然也做不到。
兰午和同伴好不容易把滑橇拖推上土丘,却被眼前一幕惊呆:前方,大量周军骑兵已经排开队形,时刻等着冲锋。
之所以现在还没冲锋,是因为其步兵还在岸边激战。
可一旦楚军击退拦截,这些周军骑兵就要发动冲锋。
“架起来,架起来!把管风琴架起来!!”
兰午呼喊着,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的一个空地,另一个小队也开始假设滑橇上的“管风琴”。
岸边不断有火光闪烁,楚军先登不断投掷出火油弹和轰天雷,勉强击退了周国步兵的疯狂反扑。
就在这时,号角声起,周军步兵后退,而周军骑兵动起来,一场腥风血雨就要降临。
骑兵在动,速度越来越快,兰午看见敌骑化作一把把尖刀,快速向岸边逼近。
包括他这小队在内的“管风琴”,已经架设完毕,在滩涂和敌军骑兵之间,构成一道细细的防线。
直面敌军骑兵的冲锋,但每个小队身边,不过寥寥十余个步兵守卫。
号角声愈发凄厉,敌骑距离楚军防线越来越近,兰午奋力喊着“上膛!”,和同伴一道,不断转动“管风琴”的摇柄。
机括声起,“咔哒咔哒”响个不停,仿佛弹子音乐盒在运转。
大量弹珠被提升到机器顶部,然后有序进入管道。
不,是铳膛。
“管风琴”这种兵器,共有三十根“风管”(铳管),分三排、上下排列,参考弹子音乐盒的“供弹原理”,以手摇装置将弹丸和纸皮火药筒“上膛”。
“咔哒”声中,敌骑越来越近,兰午奋力扯动扳机,让“管风琴”的三十个独立燧发装置“发火”。
“爆竹声”起,“管风琴”前端不断pēn_shè着火焰,兰午再次喊着“上膛!上膛!”,和同伴继续转动摇柄。
不断在铳膛里燃烧的火药,不断将弹丸发射出去,一台台“管风琴”不断pēn_shè着弹丸,由此形成金属弹丸的风暴,将当面冲来敌骑席卷。
血花随后在骑兵群前端绽放。
“爆竹声”中,冲锋的周军骑兵伤亡惨重,人、马倒地,随后绊倒后续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