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2/3)
迁洛之前,担心由于迁都导致六镇断粮的孝文帝,多次下诏加大对六镇地区推行“三长制”和搜括隐户的力度,试图推动六镇地区的农业发展。事与愿违的是,因为六镇地区的豪帅垄断了军镇中大小职务并通过联姻、乡里关系等构成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三长制这种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设三长来推行均田,并严重损害豪帅利益的制度在六镇地区实行基础很差。
关于气候:
六镇都处于中国的北方,不对,是更北方。
大家都知道,新疆北部、内蒙、陕北、晋北、东北这一溜,气候都比较寒冷,有时偏南些的地方都艳阳天了,这一带还偶尔降降雪,所以,对于畜牧来说,特别是在古代,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在这样人为加自然的环境中,六镇的生活,其实并不好,又碰上朝政舒缓,朝堂上争权夺利,魑魅魍魉横行,在六镇这些偏远地方,一直被压着的妖魔鬼怪,终于找到了机会。
前面说过刘腾对六镇的剥削,那真是不比石虎的儿子石邃好多少,风过留痕,雁过拔毛。
但,刘腾这样的,虽然出手狠,但,还能忍,至少刘腾不是天天猫在六镇,令六镇无法忍受的是,这些镇边将军。
在南边诸镇中,镇边将军无防寇御贼之心,惟有通商聚敛之意,其兵力皆用在了钞掠上,如果遇到强敌,便被敌所略,如果所有,便夺为自己的财富。
羸弱老小统统抓去当劳工,收他们实绢,却给其虚粟。劳其力,薄其衣;用其工,节其食。长年累月的,再加上疾苦,死于沟渍者,常常十有七八。
吴、楚(这里指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探知,其粮匮兵疲,屡屡来犯疆场。
就这样的军队,甲胄都长虫子了,可每日依然要消耗千金。
与柔然直面的北面,也没多好。
景明(世宗宣武帝元恪的年号)以来,北番连年灾旱,但,这些灾旱,并非全是天灾,实是人为原因。
在这里,主将及其部下、僚属,霸占肥沃的土地,将贫瘠、荒芜的田地,分给民众,民众每年都不能从贫瘠的土地上得到足够的食物,日积月累的,便造成了“连年灾旱”的假象。
朝廷对此有了对策,让民众揭发这种持强凌弱之举,结果,每日居然有百多人前来,可见积弊之深,民生之困。
虽然不能逐一列举,但,从这些也可以想到,北魏到了此时,已经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
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
山胡久居汾西和陕北。北魏时列入编户的山胡承担着租调徭役,不属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帅管辖,北魏**常在他们中强征兵丁,有时强行迁徙。
高车分为东西两部,一直保留部落组织,居住在六镇边塞一带,对北魏**承担兵役和贡纳义务。
北魏**委任山胡、高车酋长为领民酋长或其它官职,统治未列编户的本族人民。
在改镇为州的地方,酋豪成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举。所以他们和洛阳**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有利益上的一致”这句话,请画重点,具体,后面解说,哎呀呀,狗熊又挖坑了。
所以,狗熊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六镇起义”的原因。
有了以上的原因,这些酋长啊、地方豪族啊,便趁北魏皇室内乱时,趁你病要你命!起兵造反!
“六镇起义”还有个别称,叫“六镇之乱”,狗熊觉得叫“六镇之乱”更为贴合实际,叫起义,有些牵强。
嗯嗯,花了不少篇幅,说了说北魏发展到肃宗孝明帝元诩时的情况,这次没歪,这次真的没歪。
胡太后临朝后,也镇压过六镇之乱,但,并没有效果,于是,不得不求助柔然,以及焜昱国。
还真是讽刺,柔然一直被北魏压着打,现在却求柔然帮助讨伐内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说句旁的,柔然其实也是个强大的国家,只可惜,它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