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新生活 三(2/4)
不是在吹牛,根据双方协议。葡萄牙人送了三十多名船匠到胜利港造船厂工作,并签订了五年合约。在此期间由海汉一方负责船匠们的生活安排,并给予约定的工作报酬,五年之后船匠将获得自由之身,自行决定是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已经足以让相关部门把这些外来工匠的脑子里里外外反反复复给洗上若干遍了,不用等到五年期满。大概就会有一批自愿加入归化民籍的欧洲人了。即便是有极少数顽固分子能够熬过这五年时间,届时他们所能够带走的也仅仅只是海汉人在制造木帆船方面的技术,而金属龙骨、钢芯桅杆、舵轮系统的传动齿轮组、以及战船上的火炮制退炮座等关键部件,却并不是在造船厂生产出来的,没有掌握这些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外人能学走的也就只是个船壳而已。更何况五年之后海汉的蒸汽机帆船早就已经驰骋在南海之上,蒸汽机那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可不是船匠们随便看看就能掌握其中奥妙的玩意儿。
两人说话间来到一间商铺门前,在门口招揽生意的伙计显然认得施耐德这位贵人,赶紧将他招呼进去,阮经贵注意到这间店铺的名字正是大名鼎鼎的“福瑞丰”。
去年来胜利港和谈的时候,阮经贵也通过各种渠道多少了解了一些海汉周边的情况,在海汉的合作伙伴当中,名气最大的便是“福瑞丰”商行。这家根子在广州的商行自从跟海汉人搭上线之后,立刻便鱼跃龙门,成为广东境内数一数二的顶级商家。海汉向市场推出的新产品,几乎都是“福瑞丰”第一个拿到广东地区的代理销售权,而源源不断从大陆地区运抵三亚的各种物资和移民,有相当一部分也一直是由“福瑞丰”在负责进行组织。
虽然后来海汉人成立了“琼联发”这个规模更大的巨型商业组织,但与“福瑞丰”的合作也并未停止,“福瑞丰”不但成为了“琼联发”的主要股东。而且与海汉的合作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海汉人帮着“福瑞丰”的老板李氏家族搞了“金盾护运”这支得到官方认可的私人武装,而李氏家族也在自己的老窝番禺县给海汉人划出一块地皮,修建大型的移民中转基地。
当然在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阮经贵并没有了解到的内幕,比如李氏家族选派到三亚地区接受各种短期、长期培训的子弟,现在已经多达三十余人。而隶属于海汉名下某情报机构,以各种名义派驻到“福瑞丰”的地方分支店铺中的人员。更是已经达到三位数之多。当然这些人员倒并非一般意义上间谍细作,相当一部分人真的只是从事商贸活动的归化民下属而已,不过按照何夕给他们制定的工作条例,必须每月都以规定的秘密方式向驻广办发出报告,汇报驻地的民情、军情及某些情报机关会特别感兴趣的信息。
阮经贵进店之后,注意到这里出售的东西几乎都是广东境内的物产,但却并没有什么名贵之物,店内也并不热闹,只有一两个客人在查验货物。看起来似乎与“福瑞丰”这传扬在外的名号有些不符。伙计带着二人穿过店堂,径直来到后面院子的一间会客室中就座,便赶紧通知管事的人去了。
“施总,好久不见!”
两人刚坐下片刻,一名身着蓝色缎面大襟袍的年轻男子便出现在门口招呼着施耐德。
施耐德起身笑着拱手道:“李三公子,你也好久不见啊!”
这位年轻男子正是李氏家族当中与海汉交往最为密切的李三公子李奈了。李奈自从当初来胜利港拜访过之后,便成了海汉文化的忠实拥趸——当然在广州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中了海汉人的毒。李奈曾经在胜利港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他初到这里的时候正是胜利港开埠,执委会决定设立商贸区之时,正是在他的坚持之下,“福瑞丰”才会成为了首批在胜利港投资的大明客商之一,并且由此搭上了海汉这班顺风车,带动李氏家族名下的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李奈算是亲眼见证了胜利港这地方是如何从无人知晓的小鱼港发展到如今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