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吹牛大王(2/2)
。他们将粗砺的大手合在胸前,眼里含着热泪,脸上呈现出朴素的对信仰的强烈的渴求,对苦楚灵魂的皈依。
而大雄宝殿里簇拥着大批的电视台摄像机,架着云梯般的长臂机在空中转换角度。
孤独境一身云锦袈裟,上扣如意翠玉环,胸前暗佩微型耳麦,除了摄像师,其他人都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默默朝拜,祝圣赞佛,感怀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德性和度化众人的宏愿。
……
思想家蒂利希分析过人的三种焦虑:
古代人焦虑死亡和命运;
中世纪人焦虑原罪感;
现代人则焦虑意义的丧失和价值的颠覆。
人为何需要信仰?
信仰究竟是什么?
蒂利希认为,人是由他对无限性的觉知而被推向信仰的。
对无限性的觉知,内在超越的渴望,把人引上了信仰之路。
人的超越性是人的信仰生成的内在根据。
信仰的重要特征在于终极性。
信仰的终极性既不指时间,也不指空间。
信仰所指向的是人存在的意义。
死亡作为人必达的归宿,它使得一切俗常的所谓价值都必将归零,生活的意义遭到了不可遏止的追问。
人生只有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
这正是信仰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人若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生命将沦为虚无。
这样的人生势必陷于无聊与罪恶的纠结。
蒂利希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
意识到有意义的存在乃是人的精神健全的标志。
人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人要使自己成就为人。
人就是这样一种独特性的存在,总要承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有价值的人生,寻求信仰是人的固有本性。
这正是信仰的独特价值所在!
“独孤境可算是名扬海内外了,你瞧,连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禅院都派人来朝贺了,这回他能把死去七天的母亲起死回生,真是积下了天大的功德啊。”
信众们纷纷赞叹着,随喜着。
站在黑压压的群众中,有一个人默不作声,他就是元玄子。
元玄子的内心在流泪在纠结在痛苦。
父子相见不相认,谁教英雄泪满襟?
从来名利一张纸,遮住神庭暗乾坤。
而坐在轮椅上如同木偶的玉泉子,却面带微笑,目空一切。
她也许感觉人世间的滑稽胜过了喜剧小品!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