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乡试 3(1/2)
“学子,怎么不动笔啊?”
一声提醒将周世平的思绪拉回来了,一名中年监考官提醒周世平,已经过去一个多时辰,这位官员来回几趟,看见周世平一直在发呆。
“谢谢大人提醒,晚生正在构思。”
周世平开始磨墨,时间充裕,周世平不着急,就算一天写一篇,也足够了。
周世平早已经准备好了腹稿,准备从三个层次来解读“吾日三省吾身”,一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主要针对平民百姓,这句话是清朝顾炎武、梁启超提出来的,正好借用来说大周普通民众,民众将国家放在心上,勤勤恳恳劳作、按时缴纳赋税、遵守乡规民约,这是统治者最爱看到的局面,百姓三省自身,就是要明白这些道理;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意思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周世平计划主要针对学子和正在参加乡试的人说,这些人有文化,有一定的见识,所以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这些人得势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所以三省自身,时时不忘;三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来的,周世平计划针对朝廷大臣和众多官僚说,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无不与大臣官僚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臣官僚位高权重,所以与普通百姓、学子的态度不尽一样,应该为国家和百姓的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国家百姓的富强和繁荣而乐,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无数官员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国难而忧,他们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国家民族的脊梁,朝廷大臣官吏如果能够每日以这样的目标和态度自省,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裕。
周世平心里有计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人人都知道,本就出自《论语》,可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如今还没有谁提出来,周世平在众多的书籍中也没有看见,就凭着这样的认识和见解,周世平也有把握高中。
写文章不是轻松事情,何况要将许多的话语转化为文言文,这是官样文章,也是科举的基本要求,周世平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用白话文。
周世平早已经克服了急躁、冒进、漂浮的心理,他不慌不忙打腹稿,在白纸上写下文章,然后认真修改,最后誊抄到发下来的格纸上。
周世平每天只写一篇文章,然后收笔歇息,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确的思维,文章中,周世平基本上不引经据典,全部是自己想出来的话语,当然这些话语主要依靠后世的理解和学识,后世那些千古锤炼的理论,应对眼前的考试绰绰有余。
自第3天午时开始,不断有考生离开贡院,周世平不着急,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小火柴盒,也亏得几个月来温习功课那种足不出户的磨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世平看着这最后几句结束语,竟然凭生出些许感慨,如果大臣官吏都有这般认识,君臣同心,大概可以一统天下了。
周世平苦笑着摇头,文章是文章,现实是现实,两者不能混淆。周世平再次看看考舍,3天来,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许多气息,也许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考试机会了。
申时,周世平收拾好东西,离开了贡院。
“世平,你考得如何?”
贡院外,周延平已经出来了,正在外面转悠,看样子在等着周宗平和周世平。
“还可以,延平哥,你考得如何?”
“应该还可以。”
周世平发觉了周延平缺乏自信,不禁有些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