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第443章 川中糜烂(2/3)
围剿大军到达阳平关北、准备突击汉中盆地的时候。在南部的成都平原也陆续爆发了新的农民起义,把宋军在蜀地的部署打得一团乱麻。王小波李顺还没来得及发动,开宝五年的最后几天,便有原蜀军将领投降北宋后依然任命为遂州牙校的王可僚结集州民起义,随州立破,旋蔓延至阆州,阆州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里应外合破了州城。
太平兴国元年正月,渝州农民以杜承褒为领袖,发动起义,攻占渝州州城。旋转战渠州、蓬州,又有一渠州旁户中的豪杰头目李仙响应,破二州州城。
王可僚、杜承褒、李仙这三路义军,钱惟昱前世因为历史知识不够深,自然是记得没这么细,所以不知道这其中暗流涌动的存在——毕竟历史教科书上只写了宋初在四川有全师雄为代表的降将和王小波李顺为代表的社会底层旁户分别领到的兵变、民变,而其他浩如烟海的四川人民反宋武装斗争,在教科书上都被“等等”给省略了,不查详细资料的人自然不可能记得。
这三路义军原本多多少少会在全师雄被镇压后先后起来浑水摸鱼,如今因为反宋形势更好、宋的外敌更多、加上又有赵宋皇权更迭这个契机,所以这些反贼们自然比历史同期胆子更大、动手更早,也就不足为奇了。三路义军累计夺取了成都平原东部六个州的范围,虽然还没有连成一片,但是至少也涵盖了大致相当于后世四川省成都以东、重庆以北的遂宁、南充、达州、广安四个地级市的范围。起义的农民军规模大约三万人,反正的原蜀国降军约两万人,裹挟的辖区百姓约七万户、三四十万人。
面对突然沸腾的川东盆地,王全斌的战力便捉襟见肘起来,原本重点防范绵州、梓州、剑州(今绵竹、广元)方向、防止汉中盆地全师雄部窜入成都平原的兵力,不得不被进一步往东边分摊。虽然王可僚、杜承褒、李仙三路人马从战斗力角度来算都是战五渣,比原本就是高级将领的全师雄而言,战斗力要低下很多。可哪怕是三五万头猪放在那里砍都够人砍很久了,何况是还有城池可守的农民军呢?
王全斌的宋军在渝州、渠州、蓬州、阆州转战,凡农民军有胆敢出城野战者,无不被王全斌一鼓击溃,往往宋军出动五千人马,就可以在野战中击溃两万农民军;但是一旦没能趁势拿下州城,农民军踞城而守,那就起码可以多拖半个多月。
或许有人会问,王全斌当初不是号称北路军八万之众破蜀的么?怎得如今会如此兵力捉襟见拙呢?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打灭国之战的时候投入的兵力和战后防守的兵力显然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蜀地这种地方,因为伐蜀者入川后只要关起门来就能割据自守,所以中央朝廷对于入川成功后的将领,都是要削夺一部分兵力的——
君不见,三国末年,钟会邓艾灭蜀后,邓艾被杀,钟会联结姜维图谋自立;五代殷鉴不远,前蜀被郭崇韬灭了之后,后唐朝廷以孟知祥守川,结果后唐皇帝一换,孟知祥马上自立建国后蜀。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太过易守难攻,灭蜀的将领进来之后,把剑阁门一关,外头就打不进来了。这种情况下,当初赵匡胤派王全斌灭蜀之后,自然是要防着王全斌变成“孟知祥第二”的。北路入川大军把万之众,最终留在成都平原镇守的只有四万人,另外四万兵马分为三部分,汉中,乃至扼守三峡入口的夔州周边各自有一万禁军,另外祁山道以北的秦、凤留兵两万。汉中、夔州、秦凤的人马实际上不归王全斌直辖,这也就相当于出川入川的道路都被北宋朝廷分化交给了多个互不统属的将领,才避免了蜀地再次出现割据的情况。
结果,如今这种兵力分摊导致的薄弱,让王全斌在川中的镇压工作变得顾此失彼,如救火队一样疲于奔命。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一股更加势力强大的起义军,在灌州青城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统领数千私兵,打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