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微不足道的壮举(二)(2/4)
位身穿笔挺泰西军装的小青年,嘴里不断念叨着。第一次看到“老乡”的陆军中尉程鹏也很兴奋,稍微招呼了下几个欧裔士官,就独自一人朝远方挤在一起看热闹的明朝移民走去,打算近距离看下“传说”中的明朝人。
“嗨!抽烟吗?”
并不抽烟的程鹏,笑嘻嘻地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包红双喜,抽出几支,对着眼前一群男女老少晃了一圈。
可惜,除了大部分的脚稍稍往后退了些外,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就连常昆,都保持了沉默。
“这位军爷,我们是不是又要上船了?”乔肆紧张地吞了下口水,第一个开口了。
口音很南方,很晦涩,身为北方人的程鹏就没听懂几个字,只能指了下自己的耳朵:“不好意思,不大听得懂南方话。”
“约莫是辽东一带的方言,莫不是当初蒙元治下的士子也有出海者?”有点见识的常昆微微点头,于是分开人群,走到程鹏面前,抬手作揖,“在下河间府常昆,军爷祖上可是幽州人氏?这位小哥在问是否又将出海。”
抑扬顿挫,慢声慢语,程鹏终于听明白了意思。想想自己东北老家,也应该算是幽州吧?
“嗯,就是专门来接你们的!吃的、穿的、住的,国内都给你们准备好了!”程鹏好像很激动第一次和明朝古人聊天,“我姓程,程鹏!”
弄明白口音后,在场的移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看来那个严先生还真没有骗人。看看,人家连吃住穿都弄好了,就等着咱们去享福啦!
.
几个小时后,从伊登号上卸下的大批衣物和粮食被运到了明朝移民营地。
几千套产自杨雯雯生活艺术公司亚速尔制衣厂的成衣,让领取衣服的男女老少都很奇怪。
这也不能怪杨雯雯,毕竟就连她都不太确定真正的明朝汉服是啥风格,仅凭后世的考证党也不是一件靠谱的事。她只能按照以前混汉服吧时记得的几种好看的改良汉服进行了批量生产,每套成本控制在2美元以内。
在她看来,2美元都不到的衣服简直就是不入流,所以只能用“廉价”的欧洲亚麻或印花棉布料流水件制作。
样式大致可算是宋明中土风格,可又有许多细节有所不同。不过布料厚实,大小款式倒也合身,让一众一年四季都不大可能扯上几尺新布做衣的明朝贫苦移民们大为开心。倘若他们知道这么一套漂亮的衣物价值一两多白银,估计没有一个人舍得马上穿上。
带来的30多吨小麦面粉,足够让4000人吃上一周多的时间,更是在移民营地里掀开了一阵热烈的响应,就连维持营地秩序的葡萄牙士兵都有点眼红。
吃了几个月麦糊和米粥的移民们,对那一堆堆新蒸出来的白面馒头都有点手脚哆嗦。捧着热乎乎的馒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忍不住掉泪。
另外一边,10人规模的首都国立医院的医护小组也展开了工作,临时的卫生检疫区搭建起来,除了两百多位中途染病的病人接受了简单的诊疗,未来半个月里,医护人员将马不停蹄地为营地里超过4000人进行初步卫生检疫。
按照计划,整个西班牙运输舰队,将分两拨运输所有明朝移民,以减轻百慕大岛双湾市的接纳负担。
.
伊登号的船长室里,苏子宁和严晓松面对面坐着,各自都在面前摊开一个日记本。
“……基本情况就这样,我在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颜思齐,至于那个山东的刘家,也是我们布局必不可少的重大依靠,可以给我们减少不少麻烦,关系需要加深。”
严晓松贪婪地抽着苏子宁丢过的红双喜,对几个月都断烟的日子进行着“报复”。
“你可是潇洒大明游了一次,我给你背锅。”苏子宁苦笑着端起正宗的大明绿茶,“几百万美元,你真把我当印钞机了,换做我是葡萄牙人,也会干得屁颠屁颠的。不过也对,凡是能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颜思齐的人这次也来了十几个,专门来押运军火和货物的,另外葡萄牙人也需要一批,不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