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接受教育(2/3)
大明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叫做不修府衙。意思就是当官的,都不愿意将府衙搞得漂亮一点。因为,一来有可能被人误认为是贪污。大明朝的御史都是很厉害的,无孔不入。本来就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奏章上都给你写的栩栩如生的。
如果是被他们抓住了证据,那就更加不得了了。满天飞的奏章,雪片似的飞到皇帝的面前,不胜其烦的皇帝,可能根本就没有心思来辨别奏章的真伪,就直接命令锦衣卫来抓人了。
二来是因为大明朝实行流官制,今年可能是在这里做官,明年又调任其他地方了。任何一个官员,在同一个地方,都是呆不长时间的。将府衙修得太漂亮,也不过是白白的便宜后来者。
宿松县本身的财政收入就没有多少,更没有钱整修府衙。现在用的府衙,乃是永乐年间,朝廷拨款统一修葺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六十年的时间了。几十年的时间过去,府衙会破败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更不要说府衙后面那些人看不到的角落了。这里基本上只要是能住人,就没有人会修葺的。
如果想要自己住的舒服一点,就在外面租房子。只要有钱,想要住多漂亮的房子都可以。好像宿松县的数位官员,都是在外面居住的。尤其是那些传奉官,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府衙里面的。
只可惜,刘鼎新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钱。他对居住条件也没有丝毫的要求。
好在刘鼎新的夫人吴氏,倒也是一个能干的,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她带着几个儿子,将府衙后面来回的清扫了几次,总算是将垃圾杂物什么都清理干净了。刘滢的几个哥哥也给力,做事很卖力气。一段时间住下来,倒也似模似样了。
当然,中间肯定是少不了陈林的救济。陈林是不敢给钱刘鼎新看到,却是暗中悄悄递给刘昊、刘冕、刘晖他们几个,用来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刘鼎新对于这些生活细节,一概不过问,居然没有发现。
“坐。”对于陈守范父子的到来,刘鼎新是一点特别的神情都没有,仿佛和家里人一样。
不过,陈守范还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这个未来亲家,在看着陈林的时候,眼神还是有点怪怪的。不是那种希冀的眼神,而是某种担心的眼神。就好像是自己作为父亲的,担心儿子会走上歪门邪道一样。
“难道说,辞古也担心玉成会出事?”陈守范越发的感觉不妙,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来意说了。
刘鼎新的目光,慢慢的转移到陈林的身上,缓缓的说道:“那个石明萱是什么人?”
陈林随口说道:“她说她是昔日荆襄流民的后裔,父母都死于战乱。”
刘鼎新的眉头,就情不自禁的皱起来,深感此事棘手。
在红庙乡的时候,他就深深的感觉,荆襄流民的事情,肯定不是轻易能处理的。
特别是在对陈林发火以后,他也通过一些渠道,对荆襄流民进行深入的了解。结果,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
虽然说,陈林的言语可能有些夸张,并不是所有的荆襄流民的田地,都被权贵霸占了。但是,几乎是九成以上的田地,的确是登记在了各级权贵的名下。其中,数量最多,居然有六七千亩!普遍都在几百亩左右。
更古怪的是,这个后来居上的最大的大地主,居然不是郧阳府本地人,而是来自南京的某位大员。
李和,南京户部侍郎,在郧阳府拥有数量最多的土地,总数高达六千七百七十三亩。这还是有登记的数字。那些没有登记在案的,又或者是使用其他人的名字登记,其实同样是属于李和的土地,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边镛,佥都御使,是郧阳府第二大的地主,名下总共拥有六千三百五十八亩土地。这也是有登记在案的。至于那些挂靠的,没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