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2/2)
之事,大臣们多有争议,朕也拿不定主意,因此携几位大臣向太后奏议。窦漪房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里很亮堂,她清楚这些人是刘启找来的说客。因此颇为不满,冷冷地“哼”了一声:殷道亲亲,梁王为储,有何不可?
刘启一时语塞,忙向下首诸臣使眼色,寻求资助。
就在大家都暗自盘算如何对答时,袁盎早撩袍上前,跪在地上,亮声答道:周道尊尊,高祖立朝而循周制,父位子传,方和天道。接着讲了一通周制的种种好处。
也许有人会看不明白,以为二人在打哑谜。事实上,窦漪房和袁盎一张嘴都是引经据典,大有出处。
所谓“殷道亲亲”和“周道尊尊”均属于史实。因为商朝的政治与礼制是诸子平等,看重自然关系,多为兄终弟及;而周朝的政治与礼制则是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
如果说,窦漪房和袁盎虽然在“争储”,实际上是两种政治礼制的较量。
当然,袁盎清楚自己人微言轻,凭一己之力去和太后叫板,有些不自量力。所以,张嘴就把刘邦给拉了出来。总而言之两个字——祖制。不管你身份有多高,总高不过刘邦;不管你权势有多大,总大不过祖制。
不怕官位小,就怕会借势。袁盎突然来这一手,的确让窦漪房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窦漪房什么大风大浪没经过,很快就稳住了神,根本不搭理他的那一套,冷冷道:老身听不出其中有何差别?然后,讲了一番立梁王的好处。
还没等窦漪房讲完,袁盎耐不住性子就反问了一句:那梁王百年以后,讲由谁继位呢?
窦漪房气的够呛,强压怒火道:到那时把皇位还给皇帝(刘启)的儿子们不就行了?
袁盎突然问到:太后没听过宋宣公的事情吗?
这句话一出口,在场的人心中一惊,连刘启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连忙摆摆手。好在窦漪房眼睛看不见,若不然,刘启这个举动要不挨顿骂才是怪事。
可袁盎算是彻底豁了出去,侃侃而谈,把宋宣公的故事讲的头头是道。
还没等他讲完,窦漪房早被气的混身发抖,一掌拍在案上:闭上你的臭嘴,你瞎讲什么……
一旁窦婴早察觉形势不对,说不定太后一激动,下半句话就该是叫人砍掉面前这个刺头。因此连忙上去:太后息怒,兄弟之间为争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七王之乱,不就是不久前的事吗?
如此一来,周亚夫、刘舍也连忙上前:请太后三思啊!
窦漪房早怒不可遏:够了!你们……
一口气没上来,直接晕了过去。
一时间,大殿里乱成了一团,议储之事,暂时告了个段落。
也许有人会问,“宋宣公”何许人也?为何能让窦漪房有产生如此大的反应?
问题就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简单点说,宋宣公的继位模式是这样的:弟弟继承哥哥的王位,死后哥哥的儿子继位;而弟弟的儿子不愿意,就干掉了哥哥的儿子……就这样搞来搞去几十年,一连五代没消停,结果折腾来折腾去,玩完。
不得不承认,袁盎够损,把宋宣公捞出来说事,的确挺刺耳的。
不巧的是,这番对话刚好让一个最不应该听到的人听到了。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
按理说,当时通讯落后,传句话全靠骑马跑路,消息不应该有这么灵通。
然而,巧合的是,刘武刚好就在殿外。
事实上,他早在月余前就进了京。进京的借口很堂皇:思念母亲。虽然这算是实情,但其真实目的并非如此简单。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