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螳臂当车(1/2)
面对这个老卒的质问,城楼上所有的官员都不敢站出来再说他们不该过问国事了。/p
可是刚才李世民的话已经说出去了,所有的大臣们都保持着沉默,等着李世民认错。/p
李世民也知道他该认错,可是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当众认过错了,而且李世民到现在依然认为下面这些士兵只是被小人鼓动的,说不出什么大道理。/p
近几年就是大臣向他提什么朝廷施政不当,或者他本人有什么过失。/p
李世民都要当众反复诘问对方,使得近几年敢在他面前说真话的大臣越来越少,现在突然出现一群大头兵不但要向他谏言,还要『逼』着他当众认错。/p
这怎么可能/p
李承乾看出李世民一时放不下面子,便上前一步朝李世民郑重行一礼道:“父皇,数万将士向您进谏不可不听啊!”/p
李世民闻言扭头看着李承乾愠怒地问道:“他们不过是受小人挑拨,能有什么高明的见地。”/p
李承乾闻言一怔看来还是高估了李世民胸襟了,只能苦笑着耐心解释道:“《礼记中庸》上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p
父皇想想以帝舜之圣明还要多听听老百姓的话,把不好内容隐去,留下好的用在老百姓身上,所以能成就圣王之业。/p
召公谏厉弥谤时也说‘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p
什么瞎子聋子巫医百工都能上谏,何况父皇当面是几万大唐的将士上谏,父皇焉能不听一听/p
天子可不能只听士大夫的一家之言,一些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了两句书横在肚子里以为天下人都不如他,一天到晚的胡弹『乱』奏,这样的人的话才要少听。/p
这几万将士怎么看也不像是被蒙蔽的无知之人,退一万步说如果有人能把他们骗到这一步,父皇更应该听一听他们要说什么,也好知道对方的目的。”/p
在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都是实践派,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要听很多人的经验教训,所以他们做出的规定在当时都是经过实践证实正确的。/p
西周时出了个周公,以他超强的能力对以往先哲的经验和他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因此制定出《周礼》。/p
《周礼》中最生要的一点就是要倾听民间的声音,其中周朝采诗官的设置就是为了统治者能够倾听民间的声音。/p
后来西周灭亡东周衰弱无力维持这一套机制,就出现像孔子这样的教条主义者,他以学习维护已经定形的《周礼》为己任。/p
而放弃继续从民间吸取智慧形成新的礼条,所以他是教条主义者。后来的孟子连孔子还不如,孟子只知道要行仁政,但是怎么行仁政他根本一窍不通。所以通读过《孟子》就知道,他每到一个国家都是呜啦呜啦说一大通自己的话,但是具体的施政方法他一条也说不出来,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地考查过当地情况。/p
国君听完只能告诉他你说的道理很好,可是我没有办法实行。/p
孟子就是个喷子,只不过当时没有网络跑着去全国各地喷人。/p
但是喷子在古时候也不受人尊重人家都叫“叟”,后来还人不脸地解释说“叟”是尊称。/p
后人都说孔孟之道,其实孔孟是有分歧的,我想孔子真能看见孟子的话,一定会背过身去一句话都不跟他说。/p
再后来的法家他们是要做详细调查研究的,但是他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做调查和分析,所以法家的东西很容易以政令的形式出台。/p
先秦以前法家那些人去一个国家游说的时候,一开口他就能切中这个国家的要害,拿出可行的条款。/p
这也是秦朝由法家建立的原因。/p
但是法家光从上头看问题就难免出现苛政,这个时候就需要孟子这样的人来纠偏。/p
从西周后期中国的政治精英就不再从民间吸取好的经验,虽然偶尔会有一些从底层上来的人,但是他们也是读儒家经典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