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9章 慷慨解囊,大宋的盛世(为‘烟灰黯然跌落’加更)(2/3)
曙心中微喜,“是了,朕却忘记了那些人,不,不是忘记,而是忽略。大宋百年,科举百年,进士在东华门外唱名,而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些人丢在地方能做什么?生意没那么多可做的,家里有钱的好过,没钱的会变成贫民,如此让他们出来教书……韩卿,他们可愿意?”韩琦笑道:“此事乃是沈安所提,臣对他知之甚深,他既然提出来了,定然是有把握。”
赵曙颔首,沈安这才开口,“陛下,臣前阵子和一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在一起厮混,得知了他们的窘境。刚开始他们还矜持,可等臣说了报酬之后,那一双双眼睛里全是渴望。陛下,先贤的学问是好,可要读书,也得先填饱肚子的再说。”
那些读书人被他诱惑来写,如今正在埋头苦干。沈安还很是开了几次课,教授了有些读者喜欢的写作手法。
“仓禀实而知礼节。”赵曙沉吟道:“可先生多……书院也得多……”
他看着沈安,突然想打人!
“你才将把活字印刷弄的尽人皆知,随即又建言让那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去教书,这些手段最终还是要让朕出钱,让三司出钱!”
他说到这里竟然笑了起来。
韩琦也笑了。
宰辅们都笑了。
但凡提到教育,大宋从不畏惧,该给钱给钱,该给人给人。
赵曙放低了嗓门,说道:“你能想到这些很好,朕很欢喜。教书育人是大事,这般下去,读书人越来越多,但不必全数靠科举,他们读书明理,那么去做事也事半功倍,好处多多。”
这是必然的。
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读书多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机会更多。
他嘴角含笑,对着沈安点头。
年轻人能这般谋划很难得,关键是一心想着大宋,这更难得。
和沈安为大宋的教育谋划相比,那些年轻人在干什么?
赵曙想到了那些衙内。
“沈安此番进言深得朕心,京城的衙内不少啊!勋戚的,高官的,各种衙内,要让他们向沈安好好学,不要整日游手好闲,朕看着头疼!”
这一家伙把宰辅们都扫了进去,只有老包无恙。因为包绶太小,所以算不得无所事事,不过想起包绶那跳脱的性子,包拯暗自咬牙,准备回去要严加要求。
韩琦也中招了,他看了沈安一眼,说道:“官家,学堂差了许多,钱从何处来?”
赵曙面色一僵,叹道:“可怜三司,可怜韩绛。”
宰辅们都在乐呵。
三司的日子这两年越发的好过了,随着结余的增加,韩绛走路都带风,说话斩钉截铁,牛的一塌糊涂。
这下好了,等韩绛得知三司要弄钱出来建造学堂,他大概会哭晕在值房里。
“三司能给的不多。”这一点赵曙有深刻的认知,“所以还得要朕打开内藏库,内藏库……”
他有些唏嘘,大概是想到了内藏库从丰盈到空荡荡的过程,“朕出六十万贯!”
没啥说的。
连沈安都诚心诚意的躬身赞美道:“官家英明。”
内藏库自从被弄空之后,赵曙就化身为抠神,这两年总算是有了些起色。
可这一下出六十万贯,内藏库定然是伤筋动骨了。
有这样的官家,实乃大宋之幸事啊!
韩琦心中激荡,说道:“臣出一万贯!”
说完他的眉间就跳了一下,想来是肉疼了。
曾公亮咬牙道:“臣出八千贯。”
包拯出班道:“此次怕是要对不住二位相公了。”
韩琦和曾公亮一怔,才反应过来包拯的意思,韩琦笑道:“你只管出钱,老夫只有欢喜的。”
首相捐一万贯,次相八千贯,末相包拯按规矩该是六千到七千贯……
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可包拯却说要破这个规则,韩琦和曾公亮,包括富弼都只是含笑看着。
包拯看着沈安,微微点头,眼中全是欣慰之色,然后拱手,“陛下,臣宦海多年,不过没什么积蓄,这些年沈安这孩子今日一个借口,明日一个借口往臣家里送钱送好东西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