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私盐(1/2)
明朝制度极其严谨,不要说是什么造大船出洋,就连小小的制贩售私盐都是了不得的大罪。
像那种一穿越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制贩售私盐的,只是嫌弃自己死的还不够快。
当然了到了明朝后期,法纪已经十分的松懈了,在江南已经形成了一个依靠潜规则运作的社会,如果制度的创始者洪武大帝,也就是明太祖看到江南的商人穿丝绸,吃山珍海味不说还违禁穿着丝绸,佩戴金银,更有结交权贵影响政治决策,具体说是把商业税降到百分之三的程度——估计能够气得背过气去。那个地方,小规模的买卖私盐似乎也没什么。
但是,这是江南,在辽东这个衣食住行无不仰仗朝廷的地方,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明太祖制定的那些政策,还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变态的运转着。
比如说盐,辽东其实也是一个得到了山海之利的地方,但是辽东的盐是绝对不允许用作商业之目的,只能是辽东军人食用;理由粗暴而简单:防止冲击内地的盐税。
当然了,禁止不等于是完全没有,要真是完全没有干什么还要去禁止?
最近,新上任的巡按熊廷弼大人就拿获了一个走私团伙,以副总兵吴有孚为代表的犯罪集团,具体罪行包括向朝鲜走私食盐,以及自朝鲜低价购买人参貂皮。
事情刚一发生,整个辽东都颇为害怕,毕竟这事情不只是吴有孚在干,只要是靠海的卫所,哪一个不这么干呢?尤其是锦州附近的。
当年星罗密布的屯堡,大都已经荒废。由于明朝残酷的卫所兵役制度,大多数卫所兵过着半农奴的生活——不想逃的才是傻子。不要说什么万历朝。早在嘉靖年间,像李成梁这样的世袭指挥签事已经连进京述职的盘缠都凑不齐了。
部分卫所,跑的据说只剩下当官的,没一个兵了。当然那些军官也不敢声张,每逢清军的时候总会雇一些人来顶账。倒也相安无事。
这种情况下,不做些小生意,那可怎么办?
当然随着事态的发展,也仅仅是处罚了吴有孚,这里面似乎有前总兵马林游说的功劳在‘当然吴有孚的确是该被处罚,这个人的确是太贪心了。
’只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吴有孚走私的主要货物是食盐,这些盐是哪来的?据吴有孚交代,是他在金州卫附近派人收买的。那么金州卫附近一定是有卖私盐的了。
经过细致的侦查,当热,在重赏之下制贩售私盐的私盐贩子团伙里面有人叛变了。
也没有花多少钱,据说是李世勋悬赏了白银三十两就让一个盐贩子头目的心腹叛变了。
这个叛徒叫陈三,是团伙头目罗老二的跟班。
明朝官盐买卖非常的严苛,贩卖私盐不论卖了多少都算是犯罪
犯私鹽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軍器者加一等,誣指平人者加三等,拒捕者斬,鹽貨車船頭匹並入官,引領牙人及窩藏寄頓者,杖九十徒二年,半挑擔馱載者杖八十徒二年。
非應捕人告獲者,就將所獲私鹽給付告人充賞,有能自首者免罪一體給賞。
“陈三啊,一体给赏的。”
这等便宜功,自然得是指挥使的亲信才能去立,打着事以密成的旗号,行动的只有李世勋的五十亲兵和李刚的二十亲兵‘具体说来是李世勋的亲兵头目试百户毕成功和李刚。
李世勋带着胡大诚和其他几个千户负责接应。当然还有文官郝大猷作为战果的检验者,和军纪的监督者
本来不想带胡大诚,但是朝鲜的旧袍泽就这么几个,不带他也说不过去。
等到了盐贩子的营地才发现,这伙盐贩子似乎还有武装,而且还是鸟枪。
一行人潜伏到了清晨,这个时候是最适合进攻的时候,如果是黑夜,敌情难辨,恐怕不能把人都捉了——如果是白天那纯属是自找没趣。
清晨,不影响进攻,又能打个措手不及。
毕成功向身边的一个刀疤脸亲兵使了一个眼色,这亲兵便吩咐三四个人操着匕首同时做掉了盐贩子的明暗哨
“是不是太顺利了?”
果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