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6/6)
本式的“物之哀”的审美意识。在写实(“真实”)和浪漫的感叹与观照(“物之哀”)的接点上确立了“好色”的美学意识,着力表现种种人之爱欲。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中心思想是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烦恼是现实的、写实的,菩提是理想的、浪漫的,而“物哀”存在于这两者的调和之中。渡边对于男女情爱本质的不懈探索,力求从不尽完满的现实生活中去观照和发现人性的真实,为人们描绘出美好的愿景,可以说是与日本好色文学乃至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一脉相承,体现了他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深刻思考。纵观日本近现代文学,应该说还没有一个作家像渡边淳一这样执着地关注现代社会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还没有一个作家像他这样终生为人们的情感生活解除困惑、指点迷津、大声疾呼的。渡边一生的文学追求,旨在描述出不甘寂寞的人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虚伪lún_lǐ道德的反抗。他笔下的“不伦”的痴男怨女,折射出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面临的危机,他的情爱作品畅销不衰,正是表现了人性的本真欲求,特别是中老年人对情爱的激情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日本文化对性的宽容态度以及近代日本女性经济独立等社会现实。渡边晚年对老年人xìng_ài的探索,标志着他的文学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或许有人会认为作者在鼓吹不伦、老不正经或其他负面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自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文学表现的丰富性。尽可能客观地解读和评价渡边文学的情爱理念,或可更接近其文学实质。渡边文学最早介绍到中国是在1984年,但真正为我国读者熟知,是1997年《失乐园》的引进。而后,渡边的作品大量译介到中国,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认可和接受。由于种种原因,此类情爱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在当代中国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究其原因,恐怕与相对于乡土文学而言的都市文学的薄弱,以及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创作理念、xìng_ài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关。无论怎么说,渡边淳一的情爱文学在中国畅销不衰,起到了某种填补空白的作用,可以暂时满足读者的此类需求。作为译者,我期待中国读者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对于人性、爱情的关注与思考,也期待看到渡边淳一先生新的佳作问世,也希望渡边淳一的优秀作品能够更多地翻译成中文,并继续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竺家荣月11日于北京状态提示: 译后记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