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内忧外患(1/3)
春夏相交,楚州各地皆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唯独州城连日天阴,滴雨不落,一片愁云惨淡的景象。
居住在城中的百万黎民,此时的心情也阴郁到了极点,因为州城已被中州的重兵包围得水泄不通。
北安府的李馗及其部众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敌我差距实在悬殊,白俊武硬是在分兵将楚军围困于城的情况下,还能采取谋士杨无忧的计策,另派三万兵马直扑州城,将整个楚州最重要的城池包围了起来。
楚州的局势一下子严峻了起来,要命的是,南平府的韩元对北方的情况还一无所知,他仍在南平苦苦应对益军进攻。
由于韩元亲赴前线的原因,楚军的士气稍稍比从前高涨了一些。为了更好地激励士兵奋勇杀敌,韩元采纳了朱逸风的建议,临时颁布了许多奖励军功的条令。条令规定,以后军士的晋升只于战功挂钩,与资历和出身无关。大小军士,只按军功多少分配银响和土地。
总而言之,对韩元来说只要是能鼓励将士英勇奋战的方法,现在他都一概不拒,不为别的,只为解决眼前这场重大危机。
值得庆幸的是,韩元这一系列奖惩措施还真在短时间内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至少益州兵马先后尝试了十余次攻城,通通损兵折将,以失败而终。守城楚军甚至试探性地出城反击了几次,出人意料的是,竟然都取得了小胜。
韩元没有丝毫吝啬,当即按先前的条令所定,将十数个立下军功的士卒大大地封赏了一番,不但给他们升了军职,钱财和土地也一并赏赐。
这种手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了奋斗目标的楚军,战斗力一下子飙升了起来。之后的几番争战,士气正盛的益州将士忽然大感吃力,竟隐隐有下风之势,连孙循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军帐内,孙循将数十名大将召集起来商议战事。
“诸位,近日楚军宛如脱胎换骨,战力突增,与先前大不相同,诸位可知是何道理?”孙循首先发问。
秦川应声道:“回禀教主,老将派人打探过,那韩元在楚军中发布了条令,以军职钱粮为诱,激励士卒与我天兵为敌。”
秦川乃是孙富一辈的升天教老人,素来德高望重,又得孙循信任,所以自称老将,众人都无异议。
“哦?看来这韩元军中,只怕有什么高人坐镇。”黄素闻言后,感叹道。
孙循点头道:“听说韩元请了个军师,叫作朱逸风。”
“朱逸风?竟是此人!”黄素不禁吃了一惊。
“先生认识此人?”孙循感兴趣道:“先生不妨仔细说说。”
见孙循发问,黄素不敢藏私,忙将自己所知的朱逸风生平详细地讲了一遍。
“唔,此人既是昔年的状元,料想也不过是文章做得出色些罢了,怎会在俗世间博得那么高的名声?”孙循不解地问道。
黄素摇了摇头,解释道:“主公太小瞧夏国科举了,真正高层次的科考,并非会做几篇文章就能蒙混过关。尤其到了殿试那个级别,非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时事策论,甚至是兵法战略,民生政务,也会一一涉及。夏国每年应试者多达五六十万,而殿试仅取一百余人。寻常文人,能侥幸通过州试便有机会当官,若能顺利通过殿试,那可真是荣及一生的大事了!”
“照黄先生这么说,这个姓朱的家伙还真不能小瞧。”一旁的秦川忽道。
孙循叹了口气,遗憾道:“可惜如此大贤,却不能为我所用。”
秦川想了想,建议道:“教主,韩元那边如何奖惩军士,我们不妨照样子借鉴过来,为我所用。”
孙循摇了摇头,道:“此事要从长计议,我们和韩元不一样,我军乃是倚圣教而立,尊卑有定,上下有序。冒然以军功定职称,恐怕教里会有老兄弟反对。至少现在不能这样,只能异日回益州慢慢理会。”
孙循既然这么说了,秦川也就不再坚持。众人又商议了片刻,孙循便下令散会。
众将士皆退,唯黄素被孙循留了下来。
“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