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古代之中秋赏月夜(上)(1/2)
中秋节这天,清朝上空的月亮似乎分外的明亮。整个天空,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身着盛装的欧阳馨语,脚蹬花盆底鞋,盈步轻移地跟在上官老爷和上官夫人的身后。圆圆的月亮和清朗的天空,以及第一次出上官府大门带来的新鲜感,让欧阳馨语暂时忘记了之前内心的不愉快。
相传,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我国古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喜欢在这一天借皎洁的月色吟诗作对,以表达人们对此时的思念之情。唐朝王建有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现代相传较盛的应该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ge),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这月亮意上,集凝聚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庙会上到处高高悬挂着的大红灯笼和彩带,牵动着欧阳馨语脆弱的心,顿时也有了一些思乡之情。今天晚上的欧阳馨语,浓妆淡抹,在月光的照射下,却也显得分外妖娆。
古代庙会,又称为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现代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不过,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庙会的需求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些小型的庙会,也称为“赶集”,这样的方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木偶戏、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高跷等。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庙会上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
穿梭于庙会的各个摊位之间,欧阳馨语突然感到有些兴奋。没想到,这古代的庙会上竟然有这么多好玩的。而且,有很多是她从来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